工作永遠做不完,家務天天無休止——我很忙碌;
生活目標仿佛越來越難實現,現實太多無奈——我感到茫然;
辦公室對著電腦,地鐵里捧著手機,每天關注的只是眼前事,無暇顧及長遠——我變得盲目。
忙、茫、盲,簡短的三個字,說出了太多人的共同感受。
“許多的電話在響,許多的事要備忘,我如此慌張”“沒時間談戀愛,沒時間吃早餐,沒時間常回家看看……”
就像這些歌里所唱的,忙碌、沒時間,已成為現代都市人的共同宿命。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城市中成人的步行速度近10年提高了10%。然而,繁忙、緊張、高強度的城市生活卻不能給人們帶來福音。
有人感慨:工作永遠做不完,家務天天無休止——我很忙碌;生活目標仿佛越來越難實現,現實太多無奈——我感到茫然;辦公室對著電腦,地鐵里捧著手機,每天關注的只是眼前事,無暇顧及長遠——我變得盲目。忙、茫、盲,簡短的三個字,說出了太多人的共同感受。
在這三種心態后面,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壓力。來自社會和生活的壓力,使我們不得不奔波忙碌;排得滿滿的時間表、一個接一個的計劃書,讓人根本無暇細想,甚至看不清楚自己到底忙些什么,只能跟著周圍人的節奏盲目前行;而現實和理想的落差,又進一步造成茫然和失落。產生無力和無意義感。“忙、茫、盲”,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越是沒有方向,越是心中沒有把握,反而越要讓自己保持忙碌,才能填補內心的空虛和恐懼。忙碌,成為逃避現實、不敢面對自己的借口。結果我們卻越活越忙、越活越累,身心俱疲。
“電話里問近況,誰都說自己忙,不忙的人仿佛是可恥的,是沒有上進心的,或者是要淪落為職場邊緣人的”
“見面必須要提前預約、就算見面也經常會遲到、說沒幾句就訴苦:我太忙了,快累死了”……我們一再強調著自己有多么的忙碌,我們渴望忙碌后所帶來的名利,我們害怕放慢腳步就會被別人唾棄。
的確,有些成功人士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忙碌,而成功的現實代名詞往往是名利,于是很多人把忙碌一成功一名利之間畫了連接線。久之,中間被省略,就成了忙碌=名利的直線鏈接。當人們可以通過高節奏生活來換取更多物質時,許多人便“樂此不疲”地四處忙碌起來,一開始可能是為了財富的增加,到后來忙碌就成為了一種習慣,欲罷不能。即使我們的身心已經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我們還是停不下來,此時的繁忙已經變成了“煩忙”,讓我們的心靈迷失了方向。
我們必須讓自己慢下來,免得健康跟不上我們的腳步。雖然不容易,但是我們不可能等到自己臥至病榻時,才學會停下腳步去欣賞美妙的生命風景。有人會說:我實在太忙,我每周要工作六七十個小時,沒有時間去鍛煉身體,甚至沒有太多時間去休息,我有做不完的工作,我的工作壓力太大了。有人說,事情從不給人壓力,壓力來自一個人對于事情的反應;事情也從來不帶給人情緒,情緒來自于一個人的信念系統。壓力是由于我們不知道如何管理精力而造成的。當我們的工作量太大時,我們應該采取短跑的模式來對待它,比如急速而全力高效地工作一個小時,休息一下,再繼續工作。
人的一生太短暫了,我們不能這樣匆匆忙忙過日子。有句話說得好:當一個人沒有時間去慢生活時,他就會有充分的時間去生病了。其實“煩忙”的生活節奏就是在用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作為透支的代價。一個疲勞的身體是不會出好成績的。現代社會信息量劇增,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方式也變得混亂沒有規律,人們的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這些都是慢性疲勞綜合征——“亞健康”盛行的原因。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也是一個熱愛自己身體的人。懂得讓身體在張弛中為自己的思想服務,懂得在自己感到疲倦之前就去休息,哪怕只去休息片刻。健康對每個人是公平的,你不重視它,它就沒辦法照顧你。想讓自己的身體為我們創造多大的成績,我們就需要給予自己的身體同樣多的呵護。
找一份高薪的工作,還是穩定的工作?一個家里有權有勢,一個雖然不富卻很愛你,要選哪個?女性到了職場關鍵期,是要升職還是生孩子?下屬工作完成得不太好,是嚴厲批評,還是保護積極性?我們很矛盾,我們左右為難,無法抉擇。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沃爾特·考夫曼研究了這種“缺少勇氣或意志,從復雜多面的事情中尋找真理”的行為,并稱之為“選擇恐懼癥”。原來說到底,我們是害怕做出決定。
這種心態可以歸咎于幾個方面。首先,我們總是想求全、怕失去。現代社會誘惑太多,比如同一時間,如果去海南,就會錯過哈爾濱的冰雪燦爛。我們希望魚和熊掌能夠兼得,所以我們總是難以取舍。再者,我們的個人定位不明確,選擇的機會越多越是茫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最終苦苦糾結。另外,過于追求完美。有些人渴求盡善盡美,不允許自己犯一點錯,結果,遲遲不敢做決定。最后,可能還有一部分人依賴性過強,習慣了跟著他人的步伐,自己遇到事情后,很難做出決斷。
其實,每個人生活中,都會不斷面臨各種選擇,如果每次都伴隨著糾結、掙扎,甚至痛苦,那么人的情緒很容易被郁悶和搖擺的心情占滿,變得苦悶不堪。有一句話說,“智慧和聰明的區別,就在于智慧的人懂得如何選擇”。
靜下心來,聆聽內心最深處的聲音,看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這樣能幫助你做出對自己最有益的選擇,滿足于自己所得到的,不要為失去的東西耿耿于懷,記住,有得就一定有失,選擇西瓜,就勇敢地丟掉芝麻吧。如果你實在下不了決心,也可以尋求家人、朋友的幫助。有時候,也不妨偶爾相信自己的直覺,直覺是來源于你過往的經驗和感受,它幫你做的選擇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別人家的孩子多會學習,你怎么就那么不認真”,“別人家的老公下班回來就做飯,你一回來就看電視”……這種話,每個人都可能說過。除了生活中嘮叨,最近,網絡上也興起了討伐“別人家”現象。不少人訴苦,“我從小最恨‘別人家孩子’,他們總比我優秀,現在又要和‘別人家老公’比,真郁悶。”
其實,自己的孩子也不差,懂事乖巧;自己的愛人也挺好,勤勞顧家。為什么我們總是看到缺點,抱怨不斷呢?一方面,每個人都向往美好、追求盡善盡美,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老公、老婆一點不比別人差。因此,有時難免求全責備,希望督促身邊的人向“完美”靠攏。另一方面,用流行的話來說,是“羨慕嫉妒恨”的心理作怪。當然,人有七情六欲,偶爾眼紅是正常的。但若總是這樣,久而久之,很容易走進誤區,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心理偏盲”現象。這時,就會像戴了有色眼鏡一樣,總是對身邊的人和事選擇性地記憶和評判。最后變得愛攀比,喜歡較勁,凡事愛往壞處想;對身邊人的優點視而不見,對生活中的收獲熟視無睹。
事實上,這種比較是沒有意義的。首先,別人不見得比你好。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發現,大多數人都容易看不到別人的“不好”,所以總覺得自己活得沒別人好。其次,海倫-凱勒說過:“面對陽光,你就把影子留在了身后;背對陽光,你永遠沉默在陰影之中。”因此,多想想優點,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事情就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發展。如果總是拿自己的弱點和別人的長處比,只能讓自己越發喪失信心,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就永遠得不到幸福。
我們拿“別人家”來比較,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還是希望像“別人”一樣幸福滿足。想要達到它,其實并不難,我們只需要做好兩點。
1、不要攀比。與其看到“別人”光鮮的幸福,還不如去看看別人為得到幸福,背后付出的努力。
2、換位思考。把抱怨轉化成你希望的事情,然后進一步思考,怎樣做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把抱怨老公愛打游戲轉化為“他為什么不做飯”,然后再想想“我怎樣才能讓他愿意做飯?”
換一種思維方式,也許你的生活就會變得積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