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店一:臺灣大碗功面館
臺灣牛肉面是臺灣平民美食,遍布臺灣省大街小巷。臺灣牛肉面主要選料為黃牛肉,以腱子肉、肋條肉、牛板筋為主要選料。
臺灣社會在四五十年前幾乎很少有人吃牛肉,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的臺灣,牛肉還是昂貴且不常見的食材,尤其一般說來,鄉村里用牛來耕種,為了感恩牛的辛苦和幫忙,農民不忍食用牛肉,甚至今日依然有人保持這個習慣。臺灣水田多,當時耕作的牛只品種多是水牛,那些水牛大都服勞役到十多歲,因此肉質又老又澀,堅韌多纖維,吃起來口感不佳,而水牛肉色澤較黃牛暗紅,故常被加工做為如牛肉干等牛肉制品。但在長期的文化融合下,臺灣人不但接受了牛肉和牛肉面,后來還居然把牛肉面變成了本土小吃,推向世界聞名。
臺灣吃牛肉面的學問非常講究,牛肉面愛好者就認為,吃牛肉面應該“帶點野性”,不需要多余的服務,要有些喧鬧、熱氣蒸騰出汗水的感覺,大口吃肉大口喝湯,才是吃牛肉面的“王道”。
除了吃牛肉面的學問外,牛肉面的做法也是非常講究的叫一青二白三黃四綠五紅。其中熬煮五天的高湯“一清”,白肉鍋“二白”,蕎麥面“三黃”,香菜、青蒜襯味的“四綠”,辣椒加味的“五紅”,這才能算上一碗美味的臺灣牛肉面。
臺灣大碗功面館傳承了臺灣老店阿其師真傳,融匯了牛肉原汁和別具一格的臺灣味道。為了做出地道的臺灣口味,該店選用上等牛肉,切成大小適中的肉塊,用沸水汆燙。蔥、姜下油鍋爆香,然后加入調料去腥提味,接著再燉煮二個小時,這樣牛肉吃起來香氣十足,而且軟而不爛更具有口感,再搭配上筋斗的手搟面及去油解膩的酸菜或者小青菜一起食用,香軟牛肉,濃郁湯頭,清爽小菜。融匯牛肉原湯和面別具一格的臺灣味道。
好店二:臺灣金門高粱酒
臺灣金門高粱酒與阿里山、日月潭并稱“臺灣三寶”。而金門高粱酒的精醇一直是臺灣的第一寶,被稱為臺灣第一白酒。
金門高粱酒誕生于1952年。1952年金門防衛司令部為滿足金門島軍民需求,于金門縣金門城南門外創設力龍江酒廠,1956年更名為金門酒廠。金門酒廠得天獨厚,擁有金門島絕佳的水質、空氣、氣候和原料四大天然釀酒條件,承襲古法“單糧型固態發酵”釀酒工藝,并結合現代化的釀酒設備與技術,不斷的革新突破,創造出品質卓越,獨樹一幟的金門高粱酒,五十九年來,受到舉世好評。
金門高粱酒的酒質風格:色,清亮透明;香,芳香優雅、柔和;味,醇厚甘冽、回味悠長。由于與大陸現行的白酒香型標準不同,所以,金門高粱酒特以“金門”之名,自創“金門香型”。
金門高粱酒中的可以稱之為珍藏極品的便是金門老窖酒。金門老窖酒情選金門酒廠窖藏十年以上老酒結合數十年來不斷突破創新的獨特勾調工藝,經歷數年研發融合而成之佳作,色澤晶亮透明,香氣雅郁柔和,陳香十足,口味綿甜醇和,充分展現了金門高粱酒的特有典型風格。金門老窖酒不僅酒香濃郁,其瓶形圖紋也極富特色,整體以黃金及霧金搭配高溫寶藍釉色燒成。圖紋創意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富貴平安、吉祥如意、延綿長壽之意的寶蓮花,密集了祥瑞之氣。
好店三:幫廚牛排·海鮮自助
幫廚是一家以地道臺灣牛排為主要賣點的自助餐廳。豐富的菜品和可口的味道讓品嘗過的人們都對它贊不絕口。
其實在昆明的臺灣風味牛排館并非少數,但是為什么幫廚的菜品味道顯得更加獨到,這與幫廚的主廚有著很大的關系。幫廚的主廚Tony曾在臺北五星級酒店擔任過主廚,這對于保證幫廚菜品品質可以說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幫廚的菜品包括甜點、壽司、海鮮、牛排和諸多臺灣特色菜品。在甜點中,提拉米蘇和芒果慕斯的味道與專業甜品店相比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牛排是幫廚的主打菜品。當然,這里的牛排不是傳統的西餐牛排,而是臺灣牛排,與傳統牛排相比,臺灣牛排從外形上顯得樸實,但是味道并不遜色。
而臺灣風味的菜品不得不提到極具代表性的臺式三杯雞,臺式三杯雞是臺灣傳統名菜,因其烹制時不放湯水,僅用米酒一杯,食油一杯,醬油一杯,再配以獨特的香料九層塔——羅勒,故名三杯雞。此菜色澤醬紅、原汁原味,醇香誘人,酒飯皆宜。
各色海鮮也是幫廚的最具特色的菜品,而在這些海鮮菜品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起司焗生蠔,起司焗生蠔的創意來源于法國菜系里著名的起司焗蝸牛,生蠔肥嫩新鮮,佐以香濃芝士的浸透,口感更為濃郁鮮美。雖然起司焗蠔奪走了蠔的部分鮮味,但無論是在色澤還是香味上都是別的做法所無可比擬的。
溫馨幽雅的環境,快捷獨到的服務,風味獨特的配方,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幫廚的Fans,讓更多濃情與歡樂從這里傳遞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