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
音樂課教學改革的目標,是要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課程標準還明確提出:“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
音樂教學是通過各種生動的音樂形象進行審美教育,寓德于美,建立良好情操及美好人格,且將良好的、豐富的想象運用于創新意識之中;音樂課還是一門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學科,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音樂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怎樣讓音樂教學課堂“德”“智”并進,讓音樂與德育、智力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是我們在教學中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音樂課堂上要“寓德于樂”
音樂課堂教學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德育是以愛國主義為中心,教育學生愛家鄉、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繼承革命傳統,尊老愛幼,團結友愛。建立“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的遠大抱負。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當然,做為一名教師、一個教育的引導者,首先我們要寓德于教師自身的形象之中,要具備高尚的情操、豐富的知識,要有愛生意識,教學上富有激情,將愛心流露于教學活動的歌唱里,散發在動聽的琴聲中,用準確嫻熟的專業技術影響學生,使之潛移默化、耳濡目染。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課堂上通過優美的旋律、鮮明的節奏、美妙的音色、豐富的和聲來表情達意,通過演唱和聆聽音樂作品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心靈,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情感世界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如:演唱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之歌》,能喚起學生對侵略者的仇恨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欣賞《陽關三疊》、《流水》、《友誼地久天長》讓學生感受親情、友情,提升情商;聆聽、演唱《我的祖國》、《烏蘇里船歌》、《阿西里西》,能激發學生愛學習、愛勞動、愛家鄉、愛祖國的熱情,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讓學生聆聽樂聲,聯想江面如鏡、月光皎潔、鮮明如畫的音樂形象,更能深刻體會阿炳痛苦、哀傷的情緒;欣賞名曲《鱒魚》,可以讓學生在作品的旋律中體會愛憎分明,感知“真、善、美”。
音樂還具有生動的形象性、情感性及愉悅性,通過音樂形象的塑造,表情達意、抒發情感,音樂課堂上通過音的運動與變化讓學生感知美,享受美。教師必須抓住音樂的基本特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并傳遞新的音樂信息,讓學生充分感知音樂、享受音樂;讓學生通過欣賞、演唱、感受、表現去創造音樂的美;讓學生用音樂陶冶性情,建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在不知不覺中凈化心靈、規范自身的行為習慣,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
音樂課堂上的“寓智于樂”
音樂教育具有益智功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就將《詩》、
《書》、
《禮》、《樂》納入了啟迪人們智慧的教育之中,并創立了儒家的音樂思想,“琴、棋、書、畫”也就成為中華幾千年來對人的全面修養的綜合尺度。有人曾做過統計,大多成功人士從小就有熱愛音樂的習慣,古今中外許許多多高智商的名人,如:屈原、愛因斯坦、周恩來、列寧等都非常熱愛音樂,并從中得到科學的啟迪與人生的感悟。
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創造性才能的人,也就是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維能力,二者的能力者是人的左、右腦所分別具有的優勢功能,傳統的教育是“填鴨”式的左腦運動,過多的注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限制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忽視了形象思維的訓練。著名的臺灣指揮家、音樂教育家陳功雄教授在《愛和樂》中談到,“右腦是音樂的腦,是形象的腦、美術的腦、想象力的腦,樂‘yue’即為樂‘le’。”音樂的語言是由各種要素組成的,如:音準、節奏、音色、和聲等,把音樂課視為簡單的唱歌課是片面的。在音樂教育活動中,通過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豐富學生的音樂表象積累,培養學生的直覺能力,寓教于樂。通過對大量音樂作品的學習,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形象思維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美國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博士曾這樣說過,
“學習音樂不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而是為了訓練頭腦,發展身心,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蘇聯“斯巴達尼一號”的上天,讓世人清楚地看到蘇聯十分重視基礎教育,重視那些能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的學科,如音樂學科。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人也通過研究領悟到,“要成為世界上科技最先進的國家,培養大量的先進人才,必須重視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愛因斯坦說過:“在科學思維中,永遠存在著音樂的因素,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由此可見,音樂有利于培養人的創造思維的觀點早已被世人所認同。
總之,音樂教學既是科學的又是藝術的。音樂課堂教學,既要“寓德于樂”,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發展學生德育上自我教育能力,又要“寓智于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讓我們的音樂課堂教育能順利的實施于途徑,完善于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通過音樂課堂“德”“智”并進。做為一名改革大潮中的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思品師德還要有專業的知識,也要具備過硬的教學功底,善于吸收新知識,轉變教學理念,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與學上達成統一,形成和諧,通過課堂的有效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德智雙馨”,將來成為擁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