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貴陽市第十八中學
作者簡介:姜蘭女 (1981-)貴陽人 中學二級教師)
目的:探索音樂教學的新方法,為構建先進學校文化,建設學習型學校探索新途徑。
方法:隨機抽取生源相近、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時間相同的班級分為實驗班組和對照班組各6個。通過考試、
比賽、實踐與創新、情感的表達和德智體美勞的綜合表現對比單純教學組和實驗組的效果。
結果:經t檢驗,P<0.05,單純教學組和實驗組的效果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結論:音樂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有顯著的相互促進作用,值得推廣和繼續探索研究。
關鍵詞:音樂 愛國主義 教育
中華5千年的歷史底蘊,建黨90年的風雨征程,建國60年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30年的飛速發展造就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各個時期的歌曲記錄著那段歷史,濃縮了革命和探索的艱辛,蘊含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傳承著美好的希冀,穿越歷史,歷久彌新。
但是隨著各種思潮的沖突,社會上和人們的心理也有真善美和假惡丑的沖突,尤其作為祖國未來的青少年學生,會吸取各種思潮,如果只是把音樂教學單純的以音樂的表現形式傳授,那就失去了音樂的內涵。
值學校提倡構建整體學校文化,建設學習型學校的背景下,就音樂教學的新方法做一些探索。研究過程如下:
方法:◎定義:告訴學生音樂是由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理想,反映生活,繼承和傳播文化和故事的一種藝術載體。并且告訴學生愛國主義就是人們對于自己的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的思想及為她的獨立與富強而斗爭的獻身精神。
◎分組:三年來隨機抽取生源相近、教學內容和考核內容、時間相同的班級分為實驗班組和對照班組各6個。
實驗班組:深入講述歌曲背景,意義,作者的生平,深情的演繹,講述感受,達到形式和內容的真正融會貫通。對照班組:按照大綱要求簡單講述后教學并達到音樂表象的成功。
◎檢驗:通過考試、比賽、實踐與創新、情感的表達和德智體美勞的綜合表現。
準備:教材、大綱、歷史書、詞曲作者生平、光盤、多媒體。
過程:在現實教學中通過古今中外的愛國主義歌曲和背景知識介紹,使得學生對原本覺得枯燥的愛國主義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不但重溫了歷史,了解了背景,知道了所以然,還能真切的體會了音樂本身蘊含的文化和思想、情感,陶冶了情操,受到了真正的藝術感染。從而在音樂的學習和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素質教育上得到提高。
比如通過《保衛黃河》表現中華兒女反侵略反帝國主義、同仇敵愾團結一致的精神,通過《義勇軍進行曲》體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唱支山歌給黨聽》感受黨的恩情,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學習革命者的豪邁氣概,通過《游擊隊歌體》會革命的艱辛,通過《八月桂花遍地開》體會誰是最可愛的人,通過《翻身農奴把歌唱體》會農奴翻身做主對恩人的感激,等等。
結果:經過3年的教學實踐后統計:實驗班組6個班課堂秩序好、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積極、教學效果好,對照班組6個班課堂秩序較差,教學效果較差。
表 1:班級組音樂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相互促進作用比較
經t檢驗,P<0.05,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表明結合教學的作用明顯優于單純教學。
結論:人是社會的,又是歸屬于國家的,縱觀古今中外,愛國主義都被用音樂來表達和傳承,而音樂也在表達和傳承音樂中得以完善、升華和具有了最強的生命力。愛國主義和音樂就像船和漿一樣,船離開了漿就劃不快,漿離開了船就失去了重要的存在意義。所以愛國主義和音樂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音樂離開了愛國主義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完整性,失去了部分重要的共鳴的基礎,而愛國主義脫離了音樂就失去了一種表達和傳承的重要載體。
愛國主義教育和音樂教學都是學校教育的重點,以往的孤立的教學中沒有明確的相關性,在我黨大力提倡建立學習型政黨,學校提倡建立學習型學校的大潮中,經過總結前輩和同事經驗,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和比較,證明通過有針對性的愛國主義教育與音樂教學有機結合實現了1+1>2,陶冶了學生和教師的愛國主義情操,使教師領會到為誰教,怎么教,教什么,學生體會到為誰學,怎么學,學什么。使得音樂這種人類特有的情感藝術穿越時空、穿越歷史、穿越人與人心靈的隔閡,真正成為表達感情,傳播真善美的載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問題:如何更有針對性的實施結合教學,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擴展。并且把成果大力推廣是未來的主要問題。
展望:在科教興國方針的指引下,我國教育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面對復雜的歷史階段和國際環境、社會環境、各種思潮碰撞的今天,我們教育工作者肩負著歷史的責任,祖國和人民的重托,在最神圣、最重要的崗位上,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因循守舊,不能按部就班,否則就不能與時俱進,就害了我們祖國的未來,我們要教出熱愛國家、建設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青少年,如果只是單純完成音樂本身的教學就有違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舉步維艱了。
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了祖國的強盛、社會的富足、人民的幸福而探索,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攜手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