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歌曲又稱“校園民謠”、“現代民歌”、“樂府民風”等等,是表現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反應校園生活,適合學生傳唱并流行于校園的音樂創作。校園歌曲發源于日本,品川彌二郎1868年創作的《阿宮先生》,是校園歌曲的雛形,特點是用“去四七調式”反復敘唱一些簡單的歌詞,人們稱這類歌曲為學堂歌曲。
70十年代,校園歌曲在臺灣興起并迅速流行起來,形成一股校園歌曲熱,也產生了一批以葉佳修為代表的優秀校園歌曲創作者。葉佳修擅長的風格是“校園民謠”。最擅長的是將鄉村的一個個美好碎片信手拈來,拼合成一幅幅優美的畫卷,他描寫的是天人合一,是一種平和沖淡的美麗。跟著他的旋律“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是碌碌浮生苦蠅營之余的一種休憩,也是對少年浮動的心一種安撫。葉佳修創作了近千首歌曲,其中《鄉間小路》、《外婆的澎湖灣》都是校園歌曲的代表作。而校園歌曲里最出名的是羅大佑的《童年》,幾乎整整一代青年都是唱著《童年》步入成年的。從1974年的崛起到1980年的頂峰,臺灣共產生了300多首校園歌曲,其后日漸式微飄散在空中。
大陸的校園歌曲基本是臺灣校園歌曲的傳承和模仿,大陸的校園歌曲雖多,質和量都無法和臺灣校園歌曲同日而語,其中高曉松和老狼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上鋪的兄弟》,是大陸校園歌曲的巔峰。
每個人都是從校園中走出來的,每個人都有過無處安放的青春。當青春成為記憶,我們甚至不知道是歲月湮滅了青春,還是青春湮滅了歲月。只是傷感那一個個不可復制的瞬間,已經隨風飄散成一個個碎片,總也構建不出一幅完整的畫面。
校園歌曲幫我們拾撿的就是被我們弄丟的青春畫面。一首歌,一個平凡美麗的小故事,故事中的角色,是他,還是曾經的你?昨日的陽光,灑在曾經青春的臉上,縱然已經變了模樣,縱然你可以裝作想不起過往的年少輕狂,那些藏在歲月縫隙里的歡笑,是否還會在你的心里激蕩?
每次聽校園歌曲,總是想起那些迎風流淚,對月感懷的稚嫩時光,那時候,總是在認真的煩,總是在傻傻的想……時過境遷后,你甚至回憶不起那些悲天慟地的感傷。原來,那些當時不得了不得了的感覺,都是青春和我們開的玩笑!
青春,總是和愛情有關,那個花開的時節,我也曾有個青梅竹馬的少年郎,如今在哪里呢?已經被歲月帶走,散落在天涯的某一處隨時可以找到但永遠不會去找的地方。多年以后偶遇他父母,他父親愛憐地輕拍我的頭,說:“這個人,這個人,本來應該是我家媳婦的!”我吃了一驚——怎么會這樣?難道……原來相逢真的不能太早,太早的相逢注定只能是一場錯過。他都如何回憶我,以及我們之間那份純純的情感?難道青春注定青澀,愛必得憂傷?席慕容說:“含著淚 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后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曾經多少次彈著吉它唱著歌,回憶起迷迷糊糊的童年。頑皮的青春;懵懂的青春;沖動的青春,那么無知又那么快樂!不是我們無憂無慮,而是不知道憂慮為何物。那時節,我們還不懂什么叫憂傷,最大的憂傷就是“盼望著假期盼望著明年盼望長大的童年。”現在,我有了一張“成熟與長大的臉”,那些回不來的蔥蘢歲月卻已經遠去,只剩下一個個剪影,保存在我們的心間。
我想,每個人在聽校園歌曲的時候,總會或多或少的聯系到自己,校園歌曲是他的,你的,也是我們的!也許,這就是校園歌曲的魅力,因了這個原因,無論正在青春的,還是不再青春的,都喜歡校園歌曲。
我喜歡伴著校園歌曲的旋律回望青春。但忽然有一天,聽著聽著我發現,我們來回哼唱的都是那幾首校園歌曲,不是我們戀舊,而是很久都沒有新創作的優秀校園歌曲了,現在還在流行的校園歌曲中,最新的也是兩三年以前的創作了。于是,心有點微微的痛,一如當初發現再深的回憶也挽不回那些青春時光的感覺。
什么時候,更多更新的校園歌曲能重新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飄蕩?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一下那些最后流行的校園歌曲,以此呼吁校園歌曲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