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首部個人自傳《隨遇而安》濟南見面會在三聯商社舉行,三聯三層簽售的場地上午10點就開始被熱心讀者粉絲“占領”了,濟南再冷的天也擋不住粉絲們的熱情。一向理性的山東人,這次也不“淡定”了,紛紛趕來一睹孟爺爺風采。孟非在《隨遇而安》中用散文化的方式動清地記錄了他過去四十年的生活,正好40篇文章,在他40歲這一年推出,字里行間流露出“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四十歲,送給自己的一本書
據磨鐵圖書總裁沈浩波介紹,孟非一直以來很排斥寫人生自傳類的書。自從《非誠勿擾》一炮打響后,找孟非寫個人自傳的出版商不計其數,但都被他拒絕了。一年前,沈浩波對孟非說,你應該寫一本書,送給自己,他之所以接受了磨鐵的提議,是因為正好今年10月12日他的人生走完了整整40年。四十不惑,對于男人來說,這恐怕是一生中最值得紀念和回味的一年。把這40年來經歷最珍貴的東西記錄下來,不要讓他們在時光中被慢慢忘記。
孟非接受了這個建議。但他并不想寫成那種庸俗的,絮絮叨叨的“名人成功傳記”,而是用散文化的方式記錄過去的生活,一篇篇地寫,正好40篇文章。這四十篇文章,都是留存在他心中最刻骨銘心的記憶。重慶的童年生活,那些愛他的親人,那些美食,甚至一碗重慶小面;黑暗的高中生活;高考落傍后的彷徨;在印刷廠工作時的艱苦與掙扎;走上電視之路后的一幕幕場景……人生中的那些重要的人和事,四十幕撲面而來的人生場景,四十種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濃縮成了4個字: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不一樣的人生態度
《隨遇而安》這個書名是孟非自己取的,出版方最初覺得這個書名不夠勵志。但是孟非很堅持。
最終,磨鐵還是尊重孟非本人的意思。因為“隨遇而安”確實最能概括孟非的人生態度。孟非并不想把這本送給自己的書,搞成什么名人勵志之類的東西。因為在他心中,自己始終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習慣了在任何時候,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不把自己看輕,也不把自己看重。沈浩波說,“孟非的隨遇而安,是一種非常積極、豁達、進取的人生態度,真實從容,順應本心,不執迷,不惘然,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次改變。”
孟非說:“我的人生遠沒有有些媒體描述的那么苦逼和勵志,這讓我一直感到難堪。”他覺得自己的一切經歷都是順理成章的,沒什么稀奇。孤獨的童年、叛逆的少年、初入社會的辛苦……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人生,而之后在電視臺的生活,他發揚了“靜水深流”的精神,實現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實現的人生,從“孟記者”到“孟主播”再到“孟爺爺”,多年來,不同的崗位給他不同的角色,在他自己的人生中卻始終只有一個角色——一個不屈的生活者。無論人生面對怎樣的低谷高潮,他都坦然面對,以“淡定從容”的態度和“隨遇而安”的心情去享受。
有人說他勵志,有人說他幽默,有人說他睿智,有人說他本色,—本《隨遇而安》,也許能道破孟非身上的全部天機。
孟非對話媒體
不想寫書也并非不惑
《隨遇而安》是一本自傳,40歲的主持人的自傳。孟非說這并非他的初衷,只是被出版社和經紀人逼迫而寫的。
他說:“今年正好40歲,似乎總要做點兒什么特別的事情才有意義,就好像我們每逢五、十要大慶一樣,這也就有了這么一本書。其實我覺得我遠遠沒有寫自傳的資格,既沒有高尚的情操,也沒有高雅的情趣,更沒有高深的思想。而且40歲也還沒有到寫自傳的時候,太早了。中國人經常說蓋棺才能論定,人還活著,就有變的時候,保不齊哪天就變環了,我才40歲,人生過了前一半,還有后一半,以后變壞的可能性很大,現在把自己寫太好,對我以后做壞事有很大的壓力。”
孟非說他的書很平淡,和他的人生一樣平淡,如果說有用的話,也就是對想全面了解我的人或許有點作用,如果真有這樣的人的話。對于40歲,孟非說:“中國人說40不惑,其實沒幾個人敢說自己不惑,只是看你怎么對待它。我的性格容易妥協,一輩子都是這么妥協過來的,所以很多問題,很多的惑其實也就沒有那么在意了。”
談新作:
書里沒什么成功經驗并非“勵志史”
孟非表示,出這本書最初并非自己的本意,“是我經紀人和磨鐵老板商量定的,這大概是我經紀人唯一沒事先征求我意見的事”。
對于書的內容,孟非并沒有自賣自夸。他表示,書中沒有什么教育、勵志、成功經驗之類的,如果非要講一個要人買書的理由,那就是:大家如果對我有點興趣,就買來看看。
至于該書在宣傳中一些諸如“勵志史”之類的詞句,孟非笑稱,誰這樣說的話,自己要去投訴他。千萬別把這本書當成勵志史來看,想要靠這本書勵志奮斗的人就別買了,“30多塊錢干什么不好”!
處世態度:
好好生活特別重要
孟非當天表示,不認為自己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只不過是為了謀生,一步步走過來的。他想說,無論怎樣,都要明白,快樂也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好好生活,特別重要。
孟非特意提到,“狂、戚、諧、隱”這四個字可以歸納中國知識分子,也包括中國普通人的心路歷程。
他舉例說,比如年輕人剛從名牌大學畢業,有一種“要用雙臂擁抱這個世界”的氣勢,很狂。但過不了多久,他就會發現現實世界和年輕時的躊躇滿志,恐怕差距很大。年輕人于是在這種落差中很容易感到沮喪、悲戚。第三個階段,人在經歷了很多事,到中年的時候,會達到一種“諧”的境地。到人生最后,無論是干什么的,五六十歲的時候,回過頭看看,會覺得其實也沒什么。
孟非認為,按自己現在的年齡階段,正好在上面所說的第三個階段。
秉承上述生活理念的孟非,而今也早成為了一名父親。他表示,女兒是特別普通的一個小孩,沒在她身上發現什么天賦。
“她還挺愛看書的,這點我很滿意。去給她開過家長會,但是不常去。”孟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