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家劉貞亮認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葉蛋作為中國傳統的特色小吃,可能是最早將茶葉與食物結合在一起的;作為保健飲品,茶葉在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的今天,正逐漸融入到我們的飲食文化中。最近,就有人研制出了茶面食品系列,變“喝茶”為“吃茶”,增加了更多的選擇性。
冬天,天寒地凍,萬物蟄伏,寒邪襲人,人體生理功能減退,陽氣漸弱,中醫認為:“時屆寒冬,萬物生機閉藏,人的機體生理活動處于抑制狀態。養生之道,貴乎御寒保暖。”而茶葉又素有“敞仰氣、養生氣”之名。所以,冬天喝茶,是為養生之道。
茶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生物堿茶多酚以及茶紅素等有機物及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問題在于,傳統的飲茶方法(開水沖泡)不可能將茶葉的全部營養與功能成分溶出供人體吸收。那么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關于此問題,我們特地請教了著名的養生面專家濟南米氏商貿有限公司的負責人。
據介紹,通過超微粉碎,采用國際先進設備工藝制作成茶粉,再將茶粉通過添加其他作料制作成面食產品,能夠保持茶葉特有的色香味以及營養、保健功效。
這是因為,經超微粉碎的茶粉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葉原有的營養成分,藥理成分和原料的天然本色,全茶利用,既增加了食品的營養價值,又增加了食品的茶香口感。
“吃茶”一事,古來有之。早在宋朝時代,宋人就喜歡弄些香料,把龍腦珍菜、菊花之類與茶在一道,茶香吃進花香,花香吃進茶香,吃進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氣,一種味道。
日本著名僧人榮西禪師還根據在中國的經歷,編成了日本第一部《吃茶養生記》,將中國的飲茶習俗帶回了日本,被起源于日本本土的茶道吸收。
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細末的,放入茶盞,注入沸水,茶湯濃如豆羹,小筅帚一攪,卷起千堆,待冷卻后,一吃而光。
變“泡茶”為“磨茶”,廣泛添加到各類食品中,最終變“喝茶”為“吃茶”,將茶文化融入到飲食當中,是茶文化多樣性的進一步發展,也使茶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