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一個24歲的年輕修女小德蘭病逝了,她生前默默無聞,死后卻被宣布為圣徒,被法國接受為第二保護者,與圣女貞德齊名。去世100周年之際,教會又將她列入四大女圣師,認為她興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神修革命。一個小修女都做了些什么呢?
她只是留下了一本娟秀的小書。一開頭她就打了個比方,她說玫瑰嬌艷,百合純潔,但如果所有花兒都爭著要做玫瑰,就不會有小花來點綴鄉野,大自然在春天就會失去燦爛的外衣。靈魂也是如此。小花的童年記憶非常美好。她記得爸爸走進房中給她帶來的一塊水糕,記得姐姐為她留了三個月的一顆巧克力糖,以及她們如何互相依偎,撫摸長發。這個姐姐后來成了她所在修道院的院長,在她重病的時候,讓她回顧自己的一生,寫下了這本小書。
也就是說,動筆寫這本書就是預備著作者去世后再來讀的。說起來有些不忍,但小德蘭自己似乎處之泰然,她筆調溫存,甚至時有調皮之語,太早想不起來的事,她就引用母親曾經寫過的信。她媽媽曾經觀察她穿針老也穿不上的樣子,饒有興趣地寫信告訴別人。有一個喜歡寫信的媽媽真不錯,可以替小孩記住不少事情。小德蘭對母親的依戀讓人想起冰心。
而爸爸也像很多爸爸一樣,假裝配合地從小姑娘手里買過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也曾在暴雨之時背著她回家。她和爸爸一起出去釣魚,坐在草地上,與花草為伴,卻開始冥想,風聲鳥鳴,讓她頓生怡悅安詳之感,卻也模模糊糊生出人間如同客旅之感。
她也曾夢見過恐怖的小鬼,但小鬼驚慌地逃走了。
她曾經是可愛聰慧的鬼精靈,活潑又敏感。摔到水桶里,說自己“像蛋殼中的小雞”、“活像泡在湯中的面包”。到了母親去世時,她說:媽媽的身軀怎么變得那么短小了呢?我恨那棺材的長度。
她記得水稻上綴著白穗,垂柯拂地的巨樹濃蔭,還有遼闊的田野一望無際,哪怕在自知去日無多的時候,她還是說,她的心頭依然常常浮現出那種明麗的景象。
生于虔誠的教徒家庭,信仰對她而言是美好的記憶。第一次告解,每一次過宗教節日,漸漸到領圣餐,受堅信禮。但她仍然是敏感的,年紀尚小就感受到死。“有時,我想到爸爸會死,就會全身顫抖,悲傷不已。”
初次看到海,也是生平第一次聽別人夸獎自己漂亮,但爸爸做了個手勢,示意他們不要夸獎她。此時的她已經學會了忽略外表的美丑,以免愛慕虛榮,丟失掉內心的淳樸。后來在老師家里聽到有人夸自己美,為此高興,卻很快自省這是不應該有的愛己之心。她時刻注意,不要在不經意間流露出驕矜。
小德蘭在成長,逐漸地,她已經能應對人生的挑戰,并洞察世界和它的悲劇。她心中燃燒著火焰,想要勉力量行善,但常常有心無力。她曾經課間為小鳥舉行體面的葬禮,也曾經為犯下大罪的死刑犯祈禱。臨刑的最后一刻,那個窮兇極惡的人居然表示了悔改,小德蘭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愛的力量。
懷著愛,她平靜地接受生活賦予她的所有東西。即使在重病之時,她也抽空吐吐妙語,“人們如大蒜瓣似的圍坐在我身邊”,“將我當成新奇動物那樣觀賞”。后來大病初愈,死里逃生,小德蘭想得卻是給最親愛的姐姐們帶來了麻煩。她常常這樣檢討自己,擔心自己曾經在話語間無意傷害過誰。她督促自己,每天在生活中隨時拾起一些精神財富,不可袖手而過,不肯彎腰拾起這些財寶。
后來小德蘭如愿進入修道院,因為愛慕圣嬰的赤子之心,起名圣嬰德蘭,有一張畫兒“圣龕前的一朵小白花”,她覺得正是自己的寫照。她說她沒有機會做些偉大的善舉,因此只好暗中做些小事,來幫助他人。她說她要細讀生活這本書,因為它里面充滿著愛之奧秘。
她的一生如同小溪清且淺,但并不缺乏敏感,她感受過一個年輕女孩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卻始終不失溫婉敦厚之心。有位神父說,在歷史每一個轉折點上,圣神都放置了一個向導,在每一種文化興起時,神都會賜予一位導師。小德蘭既是一位辭世多年的圣女,卻也是我們如今這個焦躁社會所缺少的“愛”的導師。現在如此喧囂,人們都是向外尋求幸福,卻不知道真正的幸福只可能存在于平和的內心,僅僅一顆單純的心靈,一樣可以獲得那么多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