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詩意的城市
自行車的命運變遷或許是反映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態最好的工具。
從四五十年前物質匱乏的時代,自行車作為極其奢侈的代步工具,到二三十年前,自行車“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再到如今“四輪驅動生活”的工業文明時代,自行車分化為普通人的交通工具和少數人的運動愛好。關于自行車這條簡單的歷史敘事線索,一方而折射了中國城市在經濟發展的大道上,像我們驅動的高級轎車一樣,速度驚人;另一方面也衍射了我們的城市生態和城市文明并未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
如今,在中國的每個城市,道路越來越寬,自行車道卻越來越窄。自行車,曾經那道城市中的風景線,其詩意的成分已經在城市的巨變中風干。在這個經濟至上的時代,我們迷戀于工業文明的印記,我們以“有車有房”作為追求品質生活的標簽,我們正試圖或者已經把那輛馱過自己夢想與幸福的自行車扔到一邊。
所以,我們生活的城市,一方面是機動車占據著主要交通要道,繼續向我們朝夕生活的城市排放污染尾氣;一方面是非機動車道上,熙熙攘攘、密集如流的自行車以及自行車的衍生品——電動車的左突右闖,但我們已經聽不到自行車曾經那一串串清脆悅耳的鈴聲了,行人們行色匆匆,沒有幾個人會慢悠悠騎著自行車沉浸于這個城市的風景之中。
我們生活的城市,越來越追求為“汽車”而造,那么城市的生活意義,究竟在哪里?
當我們一頭鉆進象征品質生活的汽車中時,我們不妨搖開汽車的玻璃窗或天窗,認真打量一下國外的城市,是如何逐漸在城市交通工具的回歸中,尋找城市的生態和文明。歐美許多發達國家,反而“扔掉”了汽車,重新撿起自己曾拋棄的自行車,慢悠悠地腳踏兩輪,在自行車的回歸風潮中,還原城市文明的本來面目。自行車已經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他們城市生活格調的一種象征。在能源危機、城市污染以及城市堵塞日益嚴重的中國城市,發達國家的自行車回歸熱潮,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嗎?
因此,我們特此制作本期專題,以倡導自行車的文明回歸。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自行車終會實現它的城市回歸,這種回歸,不但是城市交通的理性回歸,更是城市文明進化的感性回歸。作為一種健康、運動、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作為一種最親近自然的交通工具,作為一種丈量城市風景最好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將重新成為一種“嶄新”的品質生活方式,重新成為我們城市生活的詩意注腳。
單車中國
大約是1994年一個斜風細雨的雨天,英國人斯圖亞特·弗蘭克林身披一件灰色雨衣,扛著他的“老坦克”相機走上了上海的一座立交橋。二十分鐘后,斯圖亞特·弗蘭克林拍下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照片之一:“上海街頭的自行車洪流”——穿著各色雨衣的自行車人擁擠著徐徐向前。這張照片隨后登上了《國家地理》雜志封面。
十三年后,斯圖亞特·弗蘭克林再次來到了中國的上海。這個城市的繁華讓他深深震撼,街頭呈現的視覺讓他驚嘆不已。面對記者的鏡頭,他卻半開玩笑問道:“你還記得上次騎自行車是在什么時候嗎?”
盡管年過五十的斯圖亞特·弗蘭克林是以玩笑的口吻詢問記者的,可是,當我們來直面他的問題時,會驚異地發現,上次觸摸自行車似乎是很遙遠的事了,我們甚至已經記不清,那一串串清脆的自行車鈴聲,究竟是在多么遙遠的過去,悅耳響起的。如今,行走在寬闊的大街上,依然可以看到自行車的身影,可我們發現,各式各樣的自行車,擁擠在人群、車流之中,竟帶著一些別扭的意味,或者說,在川流不息的汽車流動中,自行車多少有些落寞與“卑微”——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許多騎自行車的人,對轎車在交通道路上的“蠻橫”充滿了不屑以及鄙夷,一方面卻對各種高檔轎車垂涎不已,并將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鉆進高檔轎車作為一種理想追求。
其實,不管如今你的座駕是藍白螺旋交叉的寶馬,還是象征地位與身份的奔馳,我們每個人都與自行車有著密切的情感關聯,那些如今坐擁香車的人們,誰不曾腳蹬兩輪車子,在童年、少年甚至青年的光陰里疾馳而過?在那個自行車風靡的年代,每個清晨和黃昏,密匝如流的自行車,總在工廠和家之間,匯聚成一條歡快的車流。此起彼伏的鈴聲,在城市的大街清脆作響。我們也經常會在電影或者電視鏡頭中,看到這樣親切的鏡頭:在樹蔭與陽光散布的胡同里,先是一陣清脆的自行車鈴聲由遠及近響起,接著就看到一個少年吹著口哨、騎車穿越胡同。在那輛笨重的車上,曾經馱著我們一家三口甚至四口,馱著一家人的歡笑與幸福,馱著一家人的夢想。在諸如《陽光燦爛的日子》、《血色浪漫》之類的懷舊電影中,我們時常發現,騎著單車的孩童、少年、青年,穿梭在城市的樹蔭里、穿梭在電影院、穿梭在學校、穿梭在這個城市我們可以觸及的每個角落。
可是,在時光的這一端,自行車在現代社會扮演的角色竟是那么尷尬。那輛曾經馱過我們的自行車,已經馱不動我們現今光亮的生活了。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自行車很難在愈來愈寬亮的城市大道上,呼吸幾口新鮮的空氣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自行車的身影,但自行車的社會地位,更多地被無形定位為“弱勢交通工具”。在每個城市,自行車的公共空間愈來愈小,在不斷拓寬的道路上,自行車專用道并未水漲船高地拓寬,甚至,它還得與發展勁頭正猛的電動車,爭搶那點可憐的騎行空間。若從城市的高空俯瞰,我甚至懷疑,我們似乎只能看見日漸增多的汽車,我們根本看不到自行車在這個城市的小道上,悠悠轉動。
在這些表象背后,其實暗暗折射的是我們當下的主流價值觀:以經濟建設至上的時代,“有房有車”的中產式生活,仍是我們整個社會的主流追求。汽車,仍是我們多數人生活的夢想與追求。自行車自然被社會思維既定為“窮人”的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的構建和改造中,自行車便被我們遺忘在過去的時光與故事里,自行車的命運,在日漸繁華的都市生活中,顯得竟是那么落寞,它更像被邊緣化的交通工具,默然地出入我們的生活。
或許,我們會依稀看到,越來越多的自行車愛好者,每逢周末或下班之時,一身專業裝扮,活躍在城市的周圍。在鄭東新區或者思念果嶺,以及黃河岸灘,我們都可以見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股向行車的熱潮中。甚至,在一些富庶階層的越野車的后備箱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價值幾萬的自行車,靜靜地橫躺其中。但這些不過是少數人的運動,他們大多出于興趣愛好,或者是出于健康運動,如果實在高尚一些,是出于環保意識。但這些不足以構成自行車城市文明回歸的前兆,這只能解讀為少數人對一種健康生活的呼吁和追求。
在查看歐美國家的自行車發展檔案時,我驚異地發現,當我們拼命地想“甩”掉自行車時,他們卻重新撿起了自行車,重新腳踏兩輪,悠然地轉動著自己的生活。在他們的生活概念里,騎自行車上下班甚至是一種新的品質生活和格調生活的象征。在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許多兩裝革履的中高產收入者,坦然自若地騎著自行車上下班。這種回歸,才是自行車文明真誠的城市回歸,是城市經濟高度發達后,城市文明高度進化后的理性回歸和感性回潮。
一方面,隨著世界性的能源日益枯竭、環境污染的加劇,提倡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將是城市交通未來構建的重大命題,自行車作為一種健康無污染的出行方式,將重歸人們的胯下;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出行方式,自行車是最富詩意的交通工具,是丈量這個城市風情最好的眼瞼。我們可以隨時控制它的行走節奏,慢悠悠地穿梭在城市之中,邂逅撥開我們那曾被浮躁的心態塵封的睫毛,心曠神怡地欣賞路旁任何引起我們怦然心動的風景,或者隨時駐足,為眼前的風土人情所打動……
對當下的中國而言,自行車的城市回歸,首先應實現自行車觀念的更新。正如旅美學者薛涌所言:“新的自行車文化,不應該僅僅是買不起車的人的窮人文化,而應是中高產人的文化。他們是最大的開車族。如果他們觀念更新,學美國上流社會的這種健康生活方式,我們街上的私人車就會減少,污染會降低,整個城市的生活格調都會提高。”
人和車的情感世界
馮世娟
自行車早就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種樂活態度。它可以是名模擬造型必備的街拍秘密武器,也可以是明星在電影片場最好的休閑玩具。總統可以騎著單車推廣全民健身,順便顯示親民態度;天后可以邊騎車邊在街心公園享受生活,戴上墨鏡就能悠然甩開狗仔。兩個輪子上的生活方式,帶來的是最簡單的快樂。
受訪者姓名:苗波
年齡:30
職業:營銷策劃
1、你的車齡有多少年了,當時開始騎的機緣是什么呢?
車齡至今已有五六年了。2007年的時候我搬家到銀座花園,離上班的地方很遠,坐車不方便,就有了購買一輛單車上下班的念頭,環保、輕便又快速,多好啊。于是就花1000多元買了輛山地車,結果一發而不可收拾,開始了我的單車生涯。
2、這么愛騎行,肯定有過不少單車吧?
2007年的冬天,我在論壇上遇到了“兄弟單車”這個組織,開始了每周末都跟組織出去騎車游山玩水的習慣。此后,入門山地車不能再滿足我了,我開始接觸更多類型的自行車:便于攜帶且靈巧可愛的折疊車,如貼地飛行一樣具有速度感的公路車……幾年下來,我竟然折騰了十來輛單車。
3、現在騎的什么車?對這個車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嗎?
我現在騎的是紅白色的崔克trek自行車,它的重量很輕,只有8公斤,速度也很快,騎著它上山下山,加速減速,有一種人車一體,高度自由的感覺。
4、關于你跟你的車,現在馬上能想到的一個場景或故事是什么?
自從開始騎單車后,才開始真正體會到了老舍先生所說的“濟南是塊空靈的藍水晶”的意思。
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
受訪者姓名:李照艾
年齡:37歲
職業:大學老師
1、你的車齡有多少年,是一直騎車嗎?
自行車大多數人從小就會騎,不過這種專業自行車,我是從4年前開始騎的,四年沒有斷過,除了周末去濟南周邊騎行之外,平時上下班也用它來代步。
2、你有過幾輛車,對于現在的車子你喜歡它什么?
有過4輛,現在騎的這一輛是我精心選擇配件進行組裝的,特別喜歡,尤其是輪轂跟剎車,騎行起來輪轂發出的嗒嗒聲特別清脆。而剎車的靈敏能給我足夠的安全感,騎行也有一定的保障。
3、你覺得騎自行車健身與其他運動相比,有什么益處?
就健身來說,自行車作為三大運動之一,優勢是不容易造成運動損傷,運動量可控,不需要專門找時間。
4、初學者應該注意些什么?
專業自行車與我們平時代步用的自行車相比,重心前移,角度改變,有利于減少蹬力,但坐姿會因此改變,上下車應當注意安全。就初學者來說應當循序漸進,平時動用不到的很多肌肉在騎行的過程中能夠運動起來,只要堅持騎行養成習慣就能越騎越遠。
5、有沒有過騎車去旅行的經歷?能描述一下嗎?
我太太剛開始騎行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地是臥虎山水庫。為了讓她騎得更遠,我以迷路為由騙她一點一點騎到了雅虎山水庫,這對她是一次挑戰,但也找到了騎行的樂趣,我們現在每逢周末也經常一同去郊區騎行。
受訪者姓名:丁捷
年齡:29
職業:經理
1、你的車齡有多少年了,當時開始騎的機緣是什么呢?
從小學開始,會騎車子十七八年了,加入自行車運動5年。當時騎車主要是自己喜歡運動,喜歡刺激的感覺,那種速度和自由自在的感覺真的很好。
2、你有過幾輛車,你現在騎什么牌子的車?你喜歡它什么?
我主要愛好公路自行車,從開始加入騎行運動到現在一共有過四輛車子。現在主要用的是美國閃電,常用來比賽。這款車子性能優良,比較高檔,買時四萬左右。不過平時訓練主要用五千左右的,耐磨損,呵呵。
3、關于你跟你的車,現在馬上能想到的一個場景或故事是什么?
當然是高速在山間穿行啦。我感覺騎車就如同人生,開始大家都在城市里平路騎行,很輕松;慢慢的,騎行到山區,進入崎嶇的山路;接著會漸漸進入高山,坡度不斷增加……這樣的路程會讓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雙腿疲勞,在爬坡的過程中,你要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只有這樣,到達頂峰后才會體驗到一種成就感。下坡的輕松會讓之前的痛苦一掃而盡,讓你充分享受高速下坡的刺激感覺。
4、有沒有過騎車去旅行的經歷?能描述一下嗎?
有過,最遠曾去過泰安。我騎行的距離都不是很遠,主要是競技和高強度,因此比賽經歷比較多。曾參加過很多比賽,每年大約能參加七到十次比賽。從五月開始到年底天冷,幾乎每月比賽一次。曾經在一天之內在德州拿過公路第一,山地第二。
受訪者姓名:趙一磊
年齡:30
職業:IT經理
1、車齡有多少年?當時開始騎的機緣是什么呢?
車齡24年,一直騎車,運動車齡3年,2009年開始騎行。自己一直很喜歡運動,從籃球到羽毛球,從徒步到攀巖,2009年偶然間在網上看到騎行的帖子,學生時代騎車游天下的夢想又被勾了出來。
2、你有過幾輛車,你現在騎什么牌子的車?你喜歡它什么?
我有過7輛車,現在騎的是美利達山地車,我喜歡山地車可以不拘路況,自由馳騁。
3、關于你跟你的車,現在馬上能想到的一個場景或故事是什么?
在高高的山崗上,我和我的單車迎風而立,眺望遠方,期待征服更多的高山。
4、有沒有過騎車去旅行的經歷?能描述一下嗎?
有過多次,2009年3個人騎行山東沿海,從日照沿海岸線一直到威海,用車輪丈量山東美麗富饒的海岸線。其間經歷過大雨、爆胎,還有膠東連綿不斷的丘陵,讓我這個在濟南爬慣了山的人都體會到了一個接一個大坡的難熬!2011年夏初,3人騎游南太行。夜宿金燈古寺,成就一段奇異的佛緣。
騎在自行車上的國家
當我們雄心勃勃地追趕著由“兩輪”生活向“四輪”生活“進化”時,歐美等諸多國家卻“返璞歸真”,重新撿起了自行車,開始了兩輪上的城市生活。或許,他們曾經的初衷,不過是出于環保意識,讓自行車在交通中沖減城市污染,重歸綠色生活。但隨著自行車在許多城鎮的大規模回歸,自行車儼然已成為城市品質生活的另一番景象與象征,成為城市文明高度進化的一個有力符號。
美國 給騎車上班者發補貼
據統計,美國去年的自行車銷售量達到2000萬輛。自行車既是代步工具,又是健身工具,騎自行車上班成為一種建康的生活時尚。不僅如此,美國參議院還通過法案,用稅收優惠鼓勵雇主給騎車上班的雇員每月40美元到100美元的補貼。
自行車的風行還帶動了美國部分城市新型服務業的興起,比如有些城市開始設立自行車站,提供存車、維修、淋浴、更衣等服務,交納一定的會費就可以使用。
瑞士 V“自行車之旅”帶旺旅游
瑞士近年來修建了完善的自行車公路網,據負責瑞士居民自行車旅游業務的“自行車之旅”負責人彼得·安里格介紹,近幾年,在只有700多萬人口的瑞士,騎車旅行的人已超過了400萬,行程達兩億公里,相當于繞地球5000圈。一年中,在騎車旅行途經地過夜的旅游者為60萬人,僅此一項收入就達2.4億瑞士法郎,騎車旅行已成為瑞士旅游業中一個重要項目。
資料顯示,瑞士境內目前共有9條自行車公路,全長3300公里,沿路設有1.5萬個專為自行車提供的紅藍色路標。各條自行車路線難易程度不同,有適合一家大小的家庭路線,沿湖、河岸的平坦路線;也有難度較大的山地自行車路線;甚至越野自行車路徑。自行車公路與公共交通設施相接,如果游客不想爬坡或累了,還可以帶著自行車搭乘一段火車。
英國 培養“騎單車的下一代”
英國政府決定,在未來3年內投入3000萬英鎊,對10萬名孩子進行自行車技能的培訓,并擴展通往中小學校的自行車道。
英國交通大臣道格拉斯·亞歷山大表示,要讓更多的人脫離汽車,培養出“騎自行車的下一代”。他認為,如果讓騎車變得更加安全方便,那么騎車上學對孩子們來說,將比坐在汽車的后座上更有吸引力。英國政府發展自行車的計劃中包括一項鋪設或拓寬與學校相連的自行車道路的項目,其總長度約為1萬英里。此外,國家還將制訂新的、更加嚴格的自行車技能考試標準,中小學生要通過這樣的考試才能騎車上路。
丹麥 “CityBike”自由馳騁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也有“公共自行車”設施,稱為“CityBike”,全市125個地點置有1300輛腳踏車供市民免費使用。哥本哈根有高達34%的人騎腳踏車上班(搭乘大眾交通系統的占32%,開私家車的則占34%),58%的哥本哈根市民每天會固定使用腳踏車。
在丹麥,只要在CityBike的停車格投入20丹麥克朗的保證金就可以使用腳踏車,如果不想騎了,只要停放回任何一個CityBike的停車格,為腳踏車上鎖后就可以取回保證金。據一項以12小時為區間的調查,一臺公共腳踏車平均閑置的時間只有8分鐘,可見其受歡迎程度。CityBike全部由私人商家捐贈,商家也得以在腳踏車架上替自己打廣告,因此,CityBike幾乎是不需要花納稅人錢的雙贏措施。
荷蘭 單車上的富國
在歐洲的富國荷蘭,自行車早已不再囿于交通工具的藩籬,成為幾乎全民喜愛并積極參與的運動方式,也升華為獨特的文化。
荷蘭人30%以上的旅行是靠騎自行車完成的,在荷蘭的老年人當中,48%的旅行也是靠步行或騎自行車完成的。而擁有1600多萬人口的荷蘭,自行車的數量卻達到1800萬輛。就在很多國家把汽車道越修越寬時,自行車文化卻在荷蘭日漸流行,這要得益于政府對自行車的大力倡導和政策保護。
今年九月,荷蘭交通及水運部宣布,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再投資2500萬歐元,用于建設自行車高速公路。此外,荷蘭政府還鼓勵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轄區內修建自行車高速公路。另外,荷蘭政府還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例如:到2013年,荷蘭交通及水運部計劃在城市的火車站、有軌電車站、公共汽車站再增加10萬個自行車停車位,以方便騎車出行者。光這項停車位建設就需投資3500萬歐元。
法國 自行車自助租賃風生水起
法國人熱愛自行車運動的歷史由來已久。且不說聞名世界的環法自行車賽,就在平時,每到周末也總能看到不少法國人騎車去城郊鍛煉身體。近年來,一項名為“自行車自助租賃”的服務在法國大城市悄然興起,并迅猛發展起來。
法國西部海濱小城拉羅歇爾早在1976年就開始推行這項服務,但未能形成氣候。法國第三大城市里昂2005年開始推行“自行車自由行”運動,為市民提供幾乎免費的自行車租賃服務,這一既健康又經濟環保的運動,取得了很大成功。隨后巴黎市政府于2007年夏天推出了“自由單車”自助租賃系統,短短一年多,巴黎的“自由單車”已累計為數千萬人次服務。
“自行車自由行”運動在里昂和巴黎取得成功之后,已經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城市現象,仿效者接踵而至。已有約15個法國城市開始推出自行車自助租賃服務,約40000輛自行車投入使用,越來越多的法國公民能夠享受到這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