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及面臨威脅越來越得到重視,而對護工的職業防護關注較少,護工因職業的特殊性,成為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對護工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1]。因此,在創建二甲醫院工作中加強了護工管理,根據護工職業工作的危險因素,進行培訓、檢查、考核。結果:護工加深了對醫院感染重要性的認識,加強了醫院感染工作的主動性,能保證護工工作的效果,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醫院感染的危害
醫院感染直接危害醫院工作人員和患者的身體健康:醫院感染使患者身體雪上加霜,增加患者痛苦,延長病程,造成器官損害,嚴重者可導致患者傷殘或死亡。醫院工作人員遭受醫院感染機會最多,若發生醫院感染不僅增加痛苦和造成心理上的恐懼還擾亂正常的工作秩序,給醫院也帶來不利影響。
給家庭、社會成員帶來健康危機:無論患者再度感染或醫院工作人員感染,都對家庭、親朋、社會成員造成健康信息危機,尤其是院內感染的暴發更是如此。患者住院再度感染,其家庭成員在身體上,財力上都遭受不同程度損失,最直接損害的是身心健康。
造成資源浪費:患者本不該感染的疾病再度染身,一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二是延長了患者住院日;三是延長了患者診療時間,四是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從醫院講,患者住院時間延長,會使醫院職工勞動力不足,床位占用天數增加,周轉次數減少,藥品費用增加,醫療成本上升,資源浪費,給醫院造成損失。
醫療糾紛增加: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衛生知識的普及以及法律意識的增強,醫院感染使醫療糾紛明顯增加。有的已嚴重影響醫院的正常工作,也有的患者家屬不理智,到醫院鬧事,使醫院無法正常工作。
影響醫院的質量建設:醫院感染使患者健康受損,醫院人力不足,經費增加。如傳遞給患者親友、工作單位、社會成員,會給醫院造成不良的質量影響,使醫院原有的質量信譽受到損壞,進而影響患者收容,影響醫院的醫療活動。
影響醫院的經濟效益:由于感染的發生,患者與醫院的糾紛增加,嚴重干擾了醫院的正常醫療活動,其結果是醫院收入下降,資源浪費,質量信譽下降,床位使用下降,醫院職工健康受損,經濟賠償數額大幅上升,形成“醫院感染”“醫院工作秩序混亂”“醫院經濟效益下降的惡性循環”。據報道,一個醫院感染所造成的經濟賠償少的上千,多則已達數十萬元至數百萬元,從而嚴重干擾妨礙醫院經濟效益的程度,影響醫院的發展。
加強護工醫院感染的管理
加強護工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在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和醫院感染管理科的領導和指導下,護士長加強對護工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制定培訓計劃,組織學習,考核,對新上崗的護工進行崗前培訓。通過培訓,使護工提高了對醫院感染控制的自覺性,充分認識到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是醫院提高醫療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
加強了護工對醫院感染工作的認識:護工對醫院感染控制認識的加深,原來認為醫院感染控制是領導、感染科、醫務人員的事,與已無關,對消毒隔離認識不清,工作中不按規章執行,在處理患者物品時不戴口罩,不洗手,通過學習培訓,提高了認識。
建全各項規章制度:建全科室醫院感染的各項規章制度,對制度落實到位,護士長每月定時或不定時進行監督、檢查、考核,使所管病區秩序混亂的現象不再發生,減少病區交叉感染的發生。
加強工作責任心嚴格消毒隔離:消毒隔離是預防醫院感染的一項重要措施,護工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一是使醫療物品不亂放,管理好血壓計、診療儀器、患者衣物、食具等,不讓這些物品成為患者之間的傳播媒介;二是杜絕護工和患者之間的間接感染;三是杜絕護理人員和護工之間接觸而引起間接感染;四是杜絕護工在醫院的門診部、住院部及各科室、通道等地方引起交叉感染。
加強護工手衛生的管理:護工穿梭在整個醫院的每個地方,雙手是致病菌傳播的主要媒介。大量流行病學資料顯示,醫院工作人員的雙手是致病菌傳播的主要媒介,因此,手衛生是控制醫院感染的一項重要措施[2]。強化護工洗手和手衛生監督,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是對患者及工作人員雙向保護的有效手段。
加強科容科貌衛生管理:加強病室內的水龍頭、開水房、水瓶、電話、門把手、病房、被服、床鋪等公共設施的清潔,杜絕污染而引起的感染。
加強自我防護:護工在處理污物時,使用適當的防護工具,穿好防護服,戴好口罩、帽子、橡膠手套、防止針刺傷。指導護工不要直接用手對尖銳物品進行處置,養成用鑷子夾取污染針頭和銳利物品的習慣,絕對不能徒手處理污物和破碎玻璃,減少刺傷皮膚造成感染的機會。
討 論
患者滿意,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們的生活(命)質量,已經成為醫院追求的最高標準。醫院的醫療、護理、醫技、后勤等各個部門的各種行為對醫院感染都會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在我院創建二甲醫院工作中,加強醫院感染管理,使護工自覺遵守相關醫院感染的各項工作,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詹小平,潘莉,夏優秀.ICU護工職業暴露及防護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2):1542-1543.
2 連冬梅,王丹華.手衛生現狀及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