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育藥具包括放置宮內節育器和皮下埋植劑,因其安全、高效、簡便而成為目前使用較廣的避孕方法之一。但由于各種原因可造成取器困難,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身心損害和經濟負擔。隨著我市對節育藥具更換工作的開展,相繼在取器中出現了粘連、異位、嵌頓等問題。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8年5月20日~2008年8月25日共收治育齡婦女更換節育藥具795例,其中10例節育藥具嵌頓粘連。放置年限不等,患者一般無臨床表現,或有輕微腹痛,腰酸,腰痛,經期量多或不規則陰道流血等。
置器背景及類型:人流后直接上器2例;哺乳期上器4例,剖腹產時及剖腹產半年以上1例,其他均為月經干凈后3~7天上器。
方法:全部病例均行常規檢查及B超檢查,X線攝片檢查定位;其中金屬環1例,T器4例,愛母環4例,分辨不清1例,皮埋1例,1個月后第二次手術順利取出,所有病例均以常規取器1~3次失敗。
結 果
T節育器位于宮頸3例,在宮頸3~5點處穿透,經陰道將其剪斷取出;其余均位于宮腔內肌層及均未取出。
討 論
節育藥具是我國婦女廣泛采用的長效避孕措施,它方法簡便,安全高效,易于接受,但是由于本身性能、大小、硬度和置器時間不同,造成了取器困難,給患者增加了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相關的并發癥。現主要討論節育藥具取器困難的主要因素。
人流后立即放置:由于人工流產時損傷子宮內膜,術后子宮壁變薄[1],質地柔軟,肌層致密與軔性都不及經后子宮,可能造成節育器嵌頓粘連。
哺乳期放置:由于哺乳期子宮壁軟,內膜薄,易損傷,加之放置后繼續哺乳,致子宮縮小,節育器易嵌入子宮肌層。
剖腹產時和剖腹產后半年放置:由于子宮壁瘢痕,宮腔和宮頸的通道彎曲,用力稍大可造成子宮穿孔,引起異位。
節育器過期,老化粘連:由于節育器使用年限過期,節育器老化,斷裂,隨著子宮收縮引起斷裂處嵌入或異位。
節育器大小與子宮腔不相適應,操作技術不熟練,對子宮位置掌握不清或操作時動作粗暴,易不同程度損傷子宮壁,導致節育器異位。節育器選擇不當,造成子宮收縮,節育器尖部嵌入肌層,引起子宮組織腐爛、壞死、加之子宮收縮,腹腔內負壓作用,逐步移行穿透肌層,愛母環明顯硬度大[2]。對子宮肌層機械性壓力大,切愛母環兩角重,接觸面寬,臂硬,容易引起接觸性出血,水腫,進而移位,愛母環的兩角跨度大,選擇對象應該為子宮寬度大的婦女。對子宮偏小,特別是哺乳期婦女,不宜放此類硬度大的愛母環,愛母環在節育器異位中占首位。
絕經后取器困難,因絕經后的婦女,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下降,宮腔及宮頸管狹窄,組織變硬,彈性差,尤其是絕經后婦女因生殖道內分泌功能減退,生殖器管不同程度的萎縮,造成取器困難或失敗。
皮下埋植劑取出困難主要由:皮下埋植劑韌性差,易于斷裂。皮下埋植劑埋植時間過長,過深,位置選擇不當,皮埋劑被皮下筋膜組織包裹,硅膠棒表面與筋膜組織形成粗造鈣化粘連。特別是Ⅱ型皮埋劑,易斷裂,較脆弱,甚則斷裂數節,給取器帶來一定困難。在取器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宮內節育器還是皮下埋植劑,由于對象體質差異及皮下埋植劑深淺不同,加之肌肉運動收縮和子宮收縮,使節育藥具異位,粘連引起取出困難。
更換節育藥具中還存在以下問題:①育齡婦女帶IUD多年后出現輕微的腹痛、腰痛,月經量增多。本次取器后暫不放置,休息幾月后再放置,無節育措施而存在妊娠風險。②婦女放置金屬IUD 8年到期,但帶器者未出現不良反應,擔心換器后有不適應癥狀出現,不換是否能行。③帶IUD的婦女目前正農忙,擔心換器后體力勞動影響生產,待農閑時同意更換。④對T型IUD已到期未出現不良反應者,暫不同意更換。⑤部分帶器婦女心理存在高度恐懼,拒絕不更換。⑥放置IUD婦女接近絕經期堅持到絕經后取器,怕更換引起不適。⑦對帶器育齡婦女異位環摸清基本情況,填表存檔,收集詳實資料,選擇恰當的取環手術方式,尋求解決辦法。⑧凡查出移到肌層的IUD患者臨床上進行1~3次取器失敗為嵌頓環,制定治療措施通知本人。
參考文獻
1 宋朝暉,熊毅剛,王濤.宮內節育器異位21例治療體會[J].中國婦幼保健,2007,12(22):472.
2 馬曉欣,王丹波,劉寶英.宮內節育器異位出血196例宮腔鏡檢查[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7,1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