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里說: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共情)應當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
溝通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當中是相當重要的,溝通就如人的血脈,如果溝通不暢,就如血管栓塞,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生活中沒有溝通,就沒有快樂人生,事業中沒有溝通,就沒有成功,工作中沒有溝通,就沒有樂趣,管理中沒有溝通,就談不上管理,不懂溝通也就是不懂管理,醫患之間更要做好溝通,不能做好醫患溝通,醫療糾紛就會層出不窮,所以要學會溝通。
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學會溝通的目的,進一步轉變工作理念,改善服務態度,做好醫患溝通工作,減少甚至杜絕醫療糾紛的發生,完成上級部門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確保工作有數量、有質量、群眾滿意度提高。
溝通在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溝通在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作為一名管理者如何樹立自己的威性,怎樣才有較強的凝聚力?需要和下屬高效溝通。
社區衛生服務迎來了大好機遇,政府已經重視,衛生院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模式和理念的改變使原來的醫護人員有所不適應,從原來的做醫療工作到現在的走進社區全科團隊服務模式,有所不理解。如何讓醫護人員盡快理解現有的全科責任醫師團隊服務及意義需要管理者和每位醫護人員進行溝通。
九大類22項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成了基層醫護人員的工作重點,有很多醫護人員也不適應,為了使醫護人員盡快進入工作角色,需要管理者和醫護人員進行高效溝通。
2010年12月1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常州市正式實施,管理者需要通過溝通要求醫生改變傳統用藥習慣,更需要通過醫生和居民的溝通,改變居民的治病用藥習慣。
在績效工資方案還未出臺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但醫護人員收入低,如何調動醫護人員工作積極性,也需要管理者和醫護人員有效溝通。
當出現醫患糾紛時更需要管理者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溝通在社區慢病規范化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與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為社區居民常見的疾病,并已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及家庭的幸福,對其有效的管理是社區醫生重要工作內容,也是比較困難的一個課題。慢性病的防治不僅需要有效藥物治療,還需要社區團隊醫生有責任心的隨訪,和患者的長期配合。尤其改變生活方式及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決定著防治效果的優劣,而良好的醫患溝通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不可或缺的途徑。
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在治療前,醫生要對其病情進行準確評估,包括之后的長期隨訪管理,都離不開患者的理解與配合。許多居民的習慣是愿意在治療、藥物上付費,而不愿意接受各種檢查,這時醫生建議時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傾聽患者的意見,給予恰到好處的說明才能獲得患者的合作,并為今后順利的隨訪及治療奠定基礎。
如對糖尿患者隨訪中要定期查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有的患者由于經濟等各種原因不同意,此時,醫生的態度就特別重要,既不能表示輕蔑和反感,使患者產生距離感和離心力,又不能單純默許和遷就,放松管理。較好的反應是:“我理解你的困難,但是我仍然認為這項檢查對您特別重要,通過檢查可以進一步了解病情,及時采取措施,防治并發癥,即使這次您查不了,希望下次再查。”這樣留下伏筆和期望,等待患者的合作。等下一周期隨訪時,患者自己會感悟到醫生說的是有道理的,上次叫我檢查,我沒同意。這次還是聽醫生的吧。
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醫生認為自己的治療方案很合理,但血壓控制不滿意的,有的醫生會更換藥物,幾次更換后,療效仍不滿意。通過詢問,患者根本沒按醫生的囑咐服藥(因為沒理解或忘記),或服藥方法不對,因此影響了治療效果。
在高血壓患者隨訪中,如果患者二次隨訪血壓都不達標,醫生就該拿出時間與患者溝通,了解醫囑執行情況,比如服藥品種、時間、方式、劑量等細節。
通過事例,醫生深深地體會到,醫患溝通在慢性病管理與治療中必不可少。
做好醫患溝通工作,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在現實醫療工作中,因為醫患溝通不到位引起的醫療糾紛舉不勝舉,因此做好醫患溝通非常重要。
社區醫師應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
社區醫師與患者的溝通是疾病治療和人文關懷的最基本形式,它不僅包括醫學知識的內容,更包括人文關懷的內容。語言是醫患溝通的橋梁,良好的溝通能力是構建該橋梁的基礎。良好的溝通不僅可讓社區服務對象明確知曉醫師的醫療意圖、增進對疾病的了解,更是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配合治療、早日康復的必經途徑。耐心地傾聽病情、適時地表達理解和同情、必要的換位思考、全面、簡單、明了地解釋醫療方案等是構成良好溝通的基本環節;態度親切和藹、表達簡潔準確則是良好溝通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溝通既可以化解心理疾病的陰霾,又可以消除生理疾病的緊張心理。
溝通無時不在,溝通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相當重要,讓我們一起提高溝通能力,掌握溝通技巧,輕松工作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