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見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是重要的致死原因,是院前急救中常見的急危重癥。實行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預后[1]。據統計心肌梗死有40%~60%的患者死于起病1小時內。及時、準確、有效的院前急救護理措施,是院前急救成功關鍵。2009年9月~2011年9月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現將急救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9月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齡35~85歲,平均60歲;發病至接診時間20~60分鐘;臨床表現為胸骨后和心前區劇痛、胸悶、胸部壓迫感伴冷汗;心肌梗死部位:下壁18例,廣泛前壁15例,前壁10例,后壁7例。50例患者中,3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區疼痛、胸悶、瀕死感;26例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紫紺,煩躁,出汗等癥狀;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為主要表現17例;10例患者出現腹痛,惡心,嘔吐,消化道癥狀發病。
急救護理:⑴緊急出診:接到120電話后,醫護人員根據呼救者來電描述病情迅速出診,做好用物準備,5分鐘內出車。⑵急救車出發后,醫師再次與患者家屬聯系,確定位置,指導患者和家屬進行自救,并且立即驅車達到現場;囑咐患者或家囑必須立即停止一切活動,平臥休息,并讓患者家屬在方便找到的地方等候接車并保持電話的開通以便隨時聯系。⑶到達現場時迅速檢查患者的反應、呼吸、心跳、血壓等生命體征。急救措施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首次心電圖做出。再根據病情決定吸氧、輸液、現場心肺復蘇。⑷現場急救迅速評估病情,患者取平臥位,醫護協調合作,立即予心電圖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者,立即采取搶救措施。①患者絕對臥位休息,以減少心肌耗氧量,如患者煩躁不安,遵醫囑給予肌內注射或靜推地西泮10mg。應用心血管活性藥物,適當補充血容量,胸痛10分鐘未緩解者按醫囑給予鹽酸哌替啶或嗎啡,但要注意患者的反應和呼吸等生命體征,血壓>90mmHg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0.6mg[2]。②給氧或機械輔助通氣,由于吸氧能改善心肌缺氧,所以首先是讓患者得到充足氧氣。一般采用鼻塞或面罩給氧,氧流量3~4L/分,濃度40%左右。為此在每部救護車中都配備有氧氣筒,這不但讓患者能連續安全得到充足氧氣,而且攜帶方便。大多數患者得到補充氧氣后,胸痛能有所減輕。若患者呼吸無效或呼吸停止,立即予氣管插管接簡易呼吸機輔助呼吸。院前急救用藥是執行醫生的口頭醫囑,護士要口頭復述1遍,無誤后才能準確地執行用藥,用完藥物的空安瓿必須保留,以便在搶救完畢后兩人核對。⑸在現場搶救工作中,靜脈穿刺是最常用的搶救技術,能否快速的建立靜脈通路對搶救患者生命尤為重要。因此,直接用淺靜脈留置針在上肢近心端或頸外靜脈穿刺,必要時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路。這樣能在院前的搬運過程中,確保靜脈通路通暢,又能及時靜脈用藥及調整輸液速度,保證短時間內輸入藥物或液體,防止滲出。⑹疼痛護理: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出現、最突出的癥狀,疼痛可增加心肌耗氧,擴大心梗死范圍,繼而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休克。因此可遵醫囑給予鎮靜及鎮痛針。⑺心理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疼痛劇烈會產生緊張、恐慌和煩躁等心理反應,這些反應與病情之間會形成負反饋的惡性循環。醫護人員應積極的安撫患者及家屬,是搶救成功因素之一。在救治過程中,動作敏捷、輕、穩,操作技術熟練,給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讓患者對能成功醫治疾病充滿信心。
轉運:⑴轉運程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初步急救處理,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后,應立即將患者安全護送回院進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重視途中安全轉運。⑵轉運前的準備:①做好解釋,告知患者所患疾病的嚴重性,強化自我保護意識。隨著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護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潛在著法律問題。醫護配合詳細說明轉運途中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等意外危險發生,取得患者與家屬理解和配合,并在轉運知情同意書上簽名。②及時與有關科室取得聯系,報告有關病情,為進一步院內急救做好準備。⑶轉運途中護理:①將患者平穩地置于擔架上,避免過多搬動,避免患者用力,系好安全帶。②保持各管道通暢,維持有效靜脈通路,以防氧氣管扭曲或脫落;機械輔助通氣者,防止氣管導管脫出,同時密切觀察簡易呼吸機頻率及潮氣量。③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面色等的變化,警惕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心搏及呼吸驟停等發生,一旦發生,及時予相應處理并記錄。④救護車快速平穩、安全,報警音量盡量調低。⑷嚴密院前、院內交班制度:出診醫護人員與值班人員詳細交接患者初步救治過程、途中轉運狀況、正在輸注的藥物輸注速度及各管道連接情況,以保證患者治療、護理連續性。病情危重者直接送ICU。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以后,如果溶栓時間越早,就會使患者冠狀動脈再通率越高,病死率也就會越低,但是許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就因為延遲了溶栓的時間,從而影響了治療的效果和增加了患者在醫院內治療的時間。由此可見,越早對患者進行溶治療,就可以為患者爭取更加顯著的治療效果[3]。提倡開展院前急救溶栓,可減少患者轉送和在醫院內耽擱所費的時間。患者到達前與相關聯系好,做好溶栓準備,到達急診科時可直接溶栓。
結 果
安全送回醫院,成功救治45例,當場死亡5例,原因為對疾病不了解,患者或家屬誤認為是一般疼痛,盲目在家用藥,延誤急救時機,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是直接關系到其存活的關鍵因素。急救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及精湛的護理技術,注意觀察心肌梗死的不良反應,應迅速而準確的對病情進行評估,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如采取合適體位,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正確給藥,加強心理護理等,保證患者基本生命支持,安全轉運,在轉運途中做好監護,對減少梗死面積減少并發癥減少病死率非常關鍵。各病種急救規范對提高急救質量、降低死殘率、減少各類醫療糾紛在急救醫療中是很有必要的[4]。因此,堅持對急診醫護人員定期進行急救知識培訓,提高急救意識和急救水平,同時定期進行急救基礎知識和技術操作及急救藥物知識的考試,以便督促學習,鞏固知識,從而確保搶救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廖樹盛.院前急救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分析[J].右江醫學,2009,37(4):473.
2 劉偉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對預后的影響[J].實用醫藥雜志,2009,26(11):39.
3 趙明星,趙凱明,楚瑞雪,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及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15):466.
4 吳曉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體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