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變是臨床常見的終末期肝病,由于機體免疫力下降,臨床除了以肝功能嚴重受損和門靜脈高壓外[1],晚期常出現(xiàn)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腦病、繼發(fā)感染等嚴重并發(fā)癥,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為肝硬變最常見的并發(fā)癥[2]。2005年8月~2009年10月收治肝硬變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1例,回顧臨床護理情況,探討肝硬變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護理要點。
臨床資料
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肝硬變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4例,男31例,女13例,年齡33~68歲,平均516歲,本組患者經(jīng)胃鏡或鋇餐證實均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食管吞鋇X線主要表現(xiàn)為呈蟲蝕樣或蚯蚓狀充盈缺損,而胃底靜脈曲張主要表現(xiàn)為菊花樣充盈缺損,其中重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19例,輕中度曲張25例。經(jīng)積極搶救成功36例,止血效果不滿意5例,后行外科手術治療。本組患者死亡3例,死亡主要原因為并發(fā)肝腎多器官功能衰竭。
護理措施
本組患者病情危重,在搶救過程中及時、準確的治療及護理是成功救治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證[3],主要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如下。
心理護理:肝硬變并大出血患者往往擔心不能盡快控制出血而危及生命,容易產(chǎn)生焦慮、煩躁和恐懼心理,甚至有絕望和瀕死感[4]。所以大出血期間盡量安慰患者,分散其注意力,減輕恐懼感,穩(wěn)定情緒,有利于止血。
一般護理:大出血時應囑咐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嘔血時血液吸入引起窒息,頭偏向一側,必要時氧氣吸入,以33%~41%流量吸氧為宜,并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活動性出血期間應禁食。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神志及尿量變化。觀察嘔血及黑便情況,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必要時行中心靜脈壓測定。
積極補充血容量:對肝硬變并大出血患者應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對有低血容量休克時,應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其中一條保證通暢快速輸血,盡量用新鮮血,另一條用于靜脈輸注平衡液或葡萄糖鹽水、保肝護肝、抗菌用藥。同時監(jiān)測生命體征和血容量的變化。
止血措施:①藥物止血:血管加壓素0.2~0.4U/分靜脈持續(xù)滴入,同時使用硝酸甘油以降低門靜脈高壓,減少其藥物的不良反應,但如果有冠心病患者盡量不要使用血管加壓素。以免發(fā)生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可以使用生長抑素類藥物如施他寧等療效較好[5]。除了全身應用止血藥物外,局部使用止血藥物也很重要常用去甲腎上腺素4~8mg加入200ml冰鹽水,分次口服或胃內(nèi)灌注,可使胃壁小靜脈,小動脈收縮止血。15分鐘左右后再使用凝血酶、云南白藥等藥物,這樣,可使形成的血液塊容易凝結在血管破裂口,迅速達到止血目的。②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時,應注意插管的深度(55~65cm),定時放氣、注氣,胃氣囊注氣使壓力達到50~70mmHg,向外加壓牽引以壓迫胃底,若未能止血,再向食管氣囊注氣使囊內(nèi)壓達到35~45mmHg,壓迫食管曲張靜脈,每隔12小時將食管氣囊放氣15~30分鐘,以免氣囊壓迫過久導致黏膜糜爛或壞死。氣囊壓迫時間一般3~5天,如出血已停止24小時可放氣留管觀察24小時,無出血則可拔管,拔管要輕柔,以免損傷黏膜再度出血[6]。③內(nèi)鏡治療:在內(nèi)鏡下注入硬化劑至曲張靜脈,或用皮圈套扎曲張靜脈,達到有效止血目的,還可有效防止早期再出血。
飲食護理:飲食的原則應根據(jù)病情的需要而定,隨時調整。大出血期間和嚴重嘔血伴惡心、嘔吐時禁食。少量出血且無嘔吐時選用溫涼流質飲食。出血停止后,改為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進食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少渣飲食。限制蛋白質入量(每天<25g),以防治肝性腦病發(fā)生。
恢復期的護理: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易反復出血,因此在出血控制后仍應密切觀察有無再出血,如嘔血或黑便次數(shù)增加,排出物顏色變紅,血壓、脈搏不穩(wěn),出現(xiàn)上腹痛,血壓下降,煩躁等,提示有出血的可能,應立即臥床休息。要注意勞逸結合,切忌突然大量活動,生活要有規(guī)律,戒煙戒酒,禁止使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不濫用藥物。
預防肝性腦病:肝性腦病又稱肝昏迷,是由于肝細胞功能衰竭,或廣泛門-腔側支循環(huán)或門-腔靜脈分流術后使來自腸道的有毒分解產(chǎn)物未能被肝細胞代謝解毒而進入循環(huán),產(chǎn)生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障礙,而引起精神、神經(jīng)癥狀或昏迷[7]。盡快清潔胃腸道,消除胃腸道內(nèi)積食、積血或其他含氨物,可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采用灌腸和導瀉法,用生理鹽水800~1000ml,行高位不保留灌腸或口服25%硫酸鎂3O~60ml導瀉,忌用肥皂液灌腸,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語言、行為、神志等,如出現(xiàn)語言混亂,行為異常等肝性腦病前兆癥狀則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同時限制鈉鹽及蛋白質,預防肝性腦病的發(fā)生。
討 論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變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發(fā)病比較突然,一旦發(fā)生大量嘔血及便血可導致出血性休克,誘發(fā)肝昏迷,威脅生命。
因此,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準確及時的搶救和處理是肝硬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搶救成功的保證,同時做好心理護理也很重要。患者良好心理狀態(tài)對配合臨床治療及疾病的康復起著促進作用。因此醫(yī)生和護士不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嫻熟的搶救技術,還要有冷靜的頭腦,正確的判斷和預見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患者,挽救患者的生命。
參考文獻
1 周冰,王燕,王風華,等.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5,21(18):2417.
2 李映菊,汪煜華,劉玉關,等.白屈菜紅堿對肝纖維化大鼠肝臟病理學和肝臟脯氨酸含量的影響[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9,12(3):167.
3 李燕玲,王雅玲.肝硬變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學雜志,2005,3(5):249.
4 李嘉佳,余小容.慢性重型肝炎上消化道出血的預見性護理[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25(12):1100.
5 陳月桃.肝硬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70例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160.
6 孫蓮娣.肝硬變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護理體會[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8:1263.
7 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