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核通常繼發于肺結核[1]。在泌尿系統結核中以腎結核最常見。多先感染腎,然后再擴散到泌尿系統的其他部分。本病潛伏期可達3~10年[2]。2000~2010年對120例腎結核患者進行CT檢查,并探討其應用價值。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120例中男66例(55%),女54例(45%)。年齡22~52歲,平均37歲。其臨床表現主要為低熱、盜汗、血尿、菌尿(抗酸桿菌)、無菌性膿尿等。尿中檢出抗酸桿菌對腎結核診斷有重要意義。
方法:采用美國產GE-Lightspeed4排螺旋CT機進行掃描。患者仰臥位,球管角度為0°,基線為XY線,從第11胸椎上緣水平至第3腰椎下緣水平做橫斷面掃描,層厚及層距為50mm,螺距為1,管電壓為130KV,管電流為200mA。
結 果
腎臟病變部位:右側腎結核60例(50%),左例腎結核48例(40%),雙側腎結核12例(10%)。
腎臟外形改變:腎臟體積增大48例(40%),縮小12例(10%),正常形態60例(50%)。
腎實質內單發或多發低密度灶:腎實質內單發或多發低密度灶24例(20%),CT表現為形成低密度空洞,邊界模糊,增強后空洞壁有強化,內則無強化。
腎實質內多發囊狀低密度灶:腎實質內多發囊狀低密度灶96例(80%),CT表現為圍繞腎盂排列的“調色板”樣低密度灶,CT值一般0~20HU不等。
腎皮質變薄:腎皮質變薄84例(70%),CT表現為局限的腎盞區域或整個腎皮質均勻性變薄,有一定程度的強化。
腎內鈣化:腎臟鈣化54例(45%),其中完全鈣化6例(5%),CT表現為呈點狀、斑片狀、殼狀、不規則狀鈣化。部分表現為整個腎臟完全鈣化呈“自截腎”。
腰大肌膿腫:合并腰大肌膿腫12例(10%),CT表現為腰大肌線消失,腰大肌膨大,邊緣模糊,密度不均。
討 論
腎結核多為血行感染[3]。結核桿菌隨血流進腎臟后,停留在腎小球周圍的毛細血管內繁殖,形成結核膿腫。腎表面的結核膿腫刺激腎包膜炎性滲出,并與周圍組織形成條狀粘連。腎乳頭處的結核膿腫破潰,干酷樣物質液化后排入腎盂,形成空洞。腎內纖維化使腎盂、腎盞發生不規則改變。鈣化常發生于壞死空洞壁,多種表現。腎結核早期外形變化不明顯,腎實質內可見單發或多發略低密度影,邊緣模糊,呈“蟲蝕狀”。腎結核進展期腎外形增大或縮小,實質內可見多發囊狀低密度影,圍繞腎盂排列,呈“調色板”樣,CT值為0~20HU之間,相鄰腎皮質變薄,腎盂、腎盞可見擴張積水,病灶邊緣可見點狀、斑片狀、殼狀、不規則狀鈣化。腎結核晚期腎外形明顯縮小,腎實質明顯萎縮,廣泛鈣化,即“自截腎”[4]。
總之,對于腎結核的診斷,多層螺旋CT掃描可以作為重要手段,同時可明確患腎功能、破壞程度、患腎周圍情況及是否合并其他臟器結核,為臨床提供更有價值的資料。
參考文獻
1 陳星榮,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4:655.
2 郭啟勇.實用放射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49-950.
3 陳燕萍.泌尿系統結核的病理與CT表現[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1998,14(10):779.
4 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