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認為,冠心病是一種臨床綜合征,主要是在各種促動脈粥樣硬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起冠狀動脈內膜下粥樣板塊聚積,而斑塊體積不斷增大且在此基礎上斑塊破裂引起的血栓形成,最終導致慢性或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中醫認為,冠心病的病因病機在中醫學上應屬于“胸痹、真心痛、闕心痛”等的范疇,早在內經時代就有類似的記載。《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亦說:“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間胛間痛,兩臂內痛。”《靈樞厥論》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亡,夕發旦亡。”這種真心痛講的就是胸痹的重癥。冠心病的主要病機是血脈不通,血脈不通是因瘀血、疾濁、氣滯,寒凝而致,而瘀血,疾濁氣滯,寒凝的產生是長期以來,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因此有“心主血脈”之說,認為心臟疾患和“血”“脈”密切相關,治療也應從“血”和“脈”兩條途徑入手。臨床上常分為心血瘀阻型、疾濁閉阻型、寒凝氣滯型、心陽不足型、心陰不足型。
心血瘀阻型
癥見證胸部刺痛,或左胸膺部刺痛,固定不移,面晦唇青,兼有爪甲青紫,或心悸不寧,舌質紫暗,脈沉色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湯合失笑散,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等均為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殼理氣,一升一降,調整氣機,蒲黃、五靈脂、活血通絡祛瘀而止痛,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元胡以活血理氣止痛。
疾濁閉阻型
癥見證胸悶痞滿或痛飲肩背,氣短喘促,肢體沉重。形體肥胖,痰多苔濁膩,脈滑。治宜通陽泄濁,豁痰開結。方用栝樓薤白半夏湯加味,方中栝樓開胸中疾結;半夏化瘀降逆;薤白辛溫通陽,豁痰下氣;若加干姜,陳皮、白蔻仁等以通陽豁痰,溫中理氣,其效更加。
寒凝氣滯型
癥見胸痛徹背,御寒則重,胸悶氣短,心悸則重哮喘不能平臥,面色蒼白,四肢闕冷,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辛溫通陽。方用枳實薤白桂枝湯加減,方中枳實下氣破結,消疲除滿;薤白辛溫通陽,寬胸散結;桂枝通陽散寒;栝樓、厚樸化痰散結,祛痰下氣;再配附子、丹參、檀香以理氣溫陽,活血通絡。
心陽不足型
癥見心胸悶痛時作,形寒心悸,面色蒼白,兼有精神疲倦,汗多,唇甲淡白或青紫,脈沉遲或脈微欲絕。方用炙甘草湯合栝樓、薤白白酒湯,方中炙甘草、人參、大棗益氣補心脾;生地、麥冬、阿膠、麻仁滋陰潤燥,養心補血;栝樓、薤白、白酒生姜桂枝具有通陽復脈之動。
心陰不足型
癥見胸悶且痛,心悸盜汗,心煩不寐,五心煩熱,兼有耳鳴,舌紅或有紫斑,脈細數或紫澀。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方中重用生地,滋陰養血;玄參、天冬、麥冬甘寒滋潤以清虛火;丹參、當歸補血活血;人參茯苓益氣寧心;酸棗仁、五味子、柏子仁養心安神;若陰虛陽亢,兼見面潮紅,肢麻者可加石決明、壞牛膝,夏枯草、鉤丁、生龍牡等以滋陰潛陽。
討 論
胸痹的臨床特征為胸悶痛,甚則胸痛徹背,氣短喘息,不得安臥。平時應注意控制飲食,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以防痰濁內生,適當參加活動,使氣血通暢,防正氣血凝滯,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飽餐,大量飲酒,過勞及寒冷刺激,另外,使用活血化瘀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反應及潛在的危險性,有出血性卒中史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再服用大量的活血化瘀藥物會產生雙重作用,故給此類患者應用活血化瘀時應注意,檢查血小板計數和凝血功能,還有冠心病合并肝病、肝硬化患者,由于血小板減少和凝血因子缺乏,再加上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等因素,長期服用可誘發胃腸道出血,隨者發展進一步深入,中醫治療冠心病的機制將更明確,在此方面的前途會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