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風險管理是指對患者、醫護人員、醫療護理技術、藥物、設備、護理制度及程序等風險因素進行管理的活動[1],是護理實踐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具有不確定性或損害性事件,若一旦發生護理缺陷或事故,它不僅對患者構成危險,而且也會給醫院帶來不利影響。我科由于新生兒患者年齡小和溝通困難,導致護理人員勞動強度增加,常存在許多護理風險與缺陷,因此加強新生兒科風險管理和對護理人員的風險教育,有效防范護理風險和護理糾紛的發生,為患者提供優質、安全的護理服務,是提高新生兒科護理管理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現將新生兒科存在的護理風險因素及防范措施綜述如下。
新生兒科存在或潛在的護理風險因素
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法律意識淡漠:在護理過程中,因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慎獨精神和法律知識,服務意識不強,不耐心解釋家屬提出的有關問題,也沒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操作規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現疏忽大意或用藥錯誤或各種醫療儀器的使用方法不當等,也未落實醫療器械用前檢查和治療中觀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護士任意簡化操作規程,致使護理記錄不準確或不及時,從而造成護理風險的存在。
護理人員技術不熟練,知識經驗缺乏: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嚴重不足,達不到規定的床護比例要求,特別在工作繁忙之時,常造成患兒家屬長時間的等待。同時再加上一部分護士對新藥的作用和藥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夠的了解、穿刺技術不太熟練、專科知識及經驗缺乏、護理工作量較大以及護理人員工作負荷過重等原因,導致某些護理流程不盡合理,因此易引起糾紛或產生護理技術風險。
新生兒科護理風險管理對策
加強護士風險意識教育,做好風險評估:要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程序和執業范圍,認清當前形式,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轉變護理服務觀念,實施全程護理質量管理,并有計劃、有目的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與風險教育意識,以減少護理中的風險。在護理中,由于患兒家屬有權知道各項護理操作內容和應承擔風險的事宜,因此護理人員要嚴格做好疾病發展的可預見性和風險評估[2],通過識別與評價風險,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對于風險評估較低的新生兒,應做好重點監護。我科在明確護理工作具有高風險的基礎上,針對潛在的護理風險,制定了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如新生兒沐浴、撫觸等技術的指導和護理常規等,達到了預防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目的。
加強護理質量監控,明確風險管理職責:要加強護理人員的醫德修養,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思想素質,切實履行護士的職責。要根據新生兒科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成立新生兒護理質量監控小組,并制定風險管理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確護理風險防范措施,使大家對各項護理工作有章可循,護理質量管理要職責分明。不斷強化對護理人員的知識培訓,定時進行護理安全管理討論,找出潛在的不安全隱患,并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和改進措施。注意加強巡視和記錄新生兒體溫、大小便次數、新生兒吸吮等情況,不斷促進新生兒科護理質量。在收送新生兒沐浴或護理操作時,應堅持逐個拆開清洗,不可同時脫掉多個新生兒的衣服,待洗完后應及時查對新生兒識別帶或手圈是否正確,在確定無誤后及時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間應隨時調節水溫,工作人員更不得隨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員進入,避免導致護理風險的發生。
實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資源:人性化服務是強調以人為中心,在護理工作中不斷轉變護理人員的服務觀念,制定護理服務用語和護士風險防范培訓計劃,使其了解風險管理的作用與目的,明確護理人員和患者各自的權利,這不僅有助于護理服務質量的全面提高與持續改進,同時也對降低醫療護理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據新生兒科具體情況,制定可能發生的各項護理風險應急預案,并制作成冊,發到每位護理人員手中,要求人人掌握,從而進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強夜間、午間以及交接班期間的薄弱環節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資源,盡量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提高巡視次數,以減少不必要的護理風險。
討 論
新生兒科是臨床高風險科室,但由于患兒家屬對醫療或護理風險認識不足,加之病情變化較快和患兒無家屬陪護,且從住院到出院均有護理人員操作進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個細微護理環節,就可出現差錯,導致潛在護理風險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兒不良后果。本組通過不斷分析護理工作中存在或潛在的風險隱患以及各項措施的落實,及時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加強和健全了新生兒科護理風險管理機制,做到了持續質量改進,使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及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得到了增強,提高了護士主動查找護理安全隱患和工作中薄弱環節的積極性,都能嚴格按照護理范圍和人性化的服務理念進行護理操作,并有針對性地規避了相關風險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了護理風險的發生,收到了滿意效果。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護理模式的改變,公眾的健康意識和維權意識日益增強,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護理風險管理已成為一項長期性和持續性的工作。尤其作為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只有不斷加強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健全護理管理機制,合理配備人力資源,完善各種規章制度[4],努力從制度規范、護理服務流程、人員培訓、風險評估等各個環節入手,善于觀察,總結和分析護理安全風險管理與防范措施,從而才能有效推進科學化、制度化的護理質量管理,杜絕護理風險的發生,確保新生兒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王淳德,鄭思炳,王渠江.醫療風險管理淺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18(7):405.
2 夏純,鄧瑛瑛,王曉艷.臨床科室的護理風險管理[J].中國醫院管理,2005,25(2):44-45.
3 姚建蓉.產科病房實施人性化護理提高產科護理質量[J].四川醫學,2006,27(2):207.
4 黃蔚,周青,陳艷碧,等.影響兒科護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7(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