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探討主灶切開支管引流術治療肛周膿腫的療效,對63例肛周膿腫主灶切開支管引流,一次性治愈58例,住院時間為15~36天,平均住院時間為23.5天。術后形成肛瘺2例,復發3例,需再次手術者為7.9%。結果表明,主灶切開支管引流術治療肛周膿腫治愈率高,療程短,肛周膿腫及肛瘺復發率低。
關鍵詞 肛周膿腫 主灶切開支管引流
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急性肛門直腸周圍膿腫患者63例,采用主灶切開支管引流術,獲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63例中,男38例,女25例;年齡12~65歲,平均29歲;病程3~48天,平均27天。其中肛周皮下膿腫44例,坐骨直腸窩膿腫13例,肛門后間隙膿腫6例。內口位于截石位6點位32例,9點位18例,3點位13例。
手術方法:患者取側臥位,局麻或鞍麻。將亞甲藍注入膿腔內,按壓膿腫部位,使混有亞甲藍的膿液從內口溢出,便確定內口的位置。在有利于引流條件下與內口對應處作梭形放射狀切口(主灶),長度和寬帶要充分,防止切口過小影響引流,鈍性分離膿腔,排除膿液,術者一手示指伸入肛內,另一手持探針由切口進入膿腔,查明膿腔與內口的關系,忌用暴力。沿探針方向延伸切口至內口處的肛隱窩部,同時分離膿腔中的間隔,適當清楚壞死組織。膿腔有向周圍延伸的支管,經探查,在其延伸處利于引流處做梭形放射狀切口(支管),與主切口間掛浮動橡皮條,使引流通暢,最后用2%雙氧水、生理鹽水沖洗膿腔,凡士林紗條引流,覆蓋紗布固定包扎。術后保持排便通暢,聯合應用抗生素3~9天,每日用樸硝散坐浴1~2次,每次3~5分鐘。每日傷口換藥1~2次,沖洗后嚴格消毒,保持引流通暢,如有假性愈合要及時分開,使肉芽組織從基底部向上生長,浮動皮條視傷口出肉芽組織生長情況祛除,一般≤9天。
結 果
本組58例肛周膿腫一期治愈。隨訪1年,術后形成肛瘺2例,膿腫復發3例住院時間為15~36天,平均住院時間為23.5天,需要再次手術者為7.9%。
討 論
治愈肛周膿腫關鍵有兩點,即切開感染的肛腺和徹底切開膿腔,引流通暢。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內發生急性化膿性感染,并形成膿腫,稱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引。肛門周圍皮下膿腫引最常見,多由肛腺感染經外括約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擴散而成。肛門直腸周圍膿腫常有的癥狀:先感到肛門周圍出現小硬塊或腫塊,繼而疼痛加劇、紅腫發熱、墜脹不適、坐臥不寧、夜不能眠、大便秘結、排尿不暢成里急后重等直腸刺激癥狀。并隨之出現全身不適、精神疲憊乏力、體溫升高、食欲減退、寒戰高熱等全身中毒癥狀。一般在1周左右可形成膿腫,在肛門周圍成直腸內指診可摸到柔軟、壓痛、有波動的腫物,用注射器穿刺可抽出膿汁。若自行潰破或切開排膿后疼痛緩解或消失,體溫下降,全身情況好轉。但流膿的傷口卻不易愈合或暫時愈合后又復發流膿,經久不愈,就成為肛瘺。由于膿腫發生的位置不同,癥狀也不同。
引起肛周膿腫的病因較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感染性因素。②醫源性因素:內痔插枯痔丁或注射療法,因操作不當或藥劑不潔感染形成黏膜下膿腫;直腸周圍注射化學藥物刺激,引起組織壞死,造成直腸周圍膿腫;乙狀結腸鏡檢查,造成腹膜穿孔感染,引起直腸后間隙膿腫;局部麻醉感染,或油溶液注入后吸收不良,而形成膿腫。③手術后因素:臨床上亦可見到肛門直腸手術引起感染,而形成的直腸周圍膿腫,以及尿道術后感染、會陰部術后感染、產后會陰破裂縫合后感染、尾骶骨骨髓炎術后感染等引起的膿腫。④其他:直腸內異物損傷后感染,放線菌病,直腸憩室炎感染,肛管直腸癌破潰或波及深部的感染,及身體虛弱,抵抗力低下,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營養不良,都是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發病原因。
以往傳統的方法是單純切口引流,術后肛瘺形成及膿腫復發的比例高達42%~65%[1],大多需再次手術,使患者承受兩次手術之苦,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經過長期臨床經驗,我科采用主灶切開支管引流術治療肛周膿腫,具有治愈率高,療程短,肛瘺發生率及膿腫復發率低的優點。
筆者認為手術成功的關鍵主要有:①正確認定和處理內口。探查內口時一定要有耐心,動作輕柔,切不可盲目大力探查造成假內口,按壓膿腫外側時也應輕柔,防止感染擴散。術中切開內口,充分引流,對所有間隙肛隱窩、肛腺以及肛腺導管均應徹底清除。內口切開后,必須向上延長0.5cm,切除或結扎內口兩側的皮膚和黏膜部分,既可止血,又能擴大內口處理范圍,防止遺漏原發灶。②膿腫切口采用主灶放射狀梭形切開,切口邊緣整齊,避免多次修剪;肛管部皮膚、皮下組織及肛管括約肌盡量少損傷,愈合后肛門不易變形,肛門外觀平整,重要的是保持肛門的精細感覺功能;③術后換藥也是關鍵,重視創面清潔,每日中藥坐浴。隨時調整換藥方案。換藥時盡可能使引流紗條填充到膿腔底部,使引流通暢,避免形成死腔,膿腔較大者,可用雙氧水、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傷口愈合良好[2]。注意防止內口處假性愈合,定期擴肛可以防止肛門攣縮狹窄,并及時發現假性愈合,如內口處表皮愈合,下方仍有管道,應剪開已愈合處,通暢引流。④術后合理應用抗生素。肛周膿腫常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的混合感染,術后應選用革蘭陰性桿菌及厭氧菌敏感為主的抗生素[3]。
參考文獻
1 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67.
2 李淑芬,李玲.一期手術治療肛周膿腫136例.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5,3(18):1708.
3 樊志敏.肛周膿腫的治療與肛瘺.中國肛腸病雜志,1993,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