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汗
網絡熟語,其網絡語義為驚訝、慚愧、尷尬、無奈等,疑因網絡常用滴汗人臉圖像聯想而得。“瀑布汗”可視為網語“汗”升級版。近似衍生詞如“大汗”“暴汗”“成吉思汗”“黃果樹瀑布汗”“黃河壺口瀑布汗”等多種。學者徐德芳曾以科學角度撰文,巧解“瀑布汗”:“日本科學家最近發現,不同性別的人,在排汗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平均而言,在一定的鍛煉強度下,男性的排汗量是女性的兩倍。而且,在同樣的鍛煉強度下,男性開始排汗的時間也遠早于女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平易點的‘瀑布汗’,還是雅致一點的‘汗出如漿’都顯得“更男人。”
妓女意識
語出學者韓志國。可將這個貌似高深的“妓女意識”簡單描述為“給錢就干”,“給錢就什么事都辦得成,不給錢就什么事也辦不成——中國社會正普遍流行著‘妓女意識’。金錢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活動的萬能通行證,這是社會陷入迷惘和混亂的一個主要標志。‘妓女意識’對社會風氣的危害要比妓女本身更為深重也更為負面!”
在夜黨
語出網友陳維建,算是個新詞兒。陳老師在給“在夜黨”下定義時說:“在夜黨,尚黑,基本在夜晚活動,下半夜尤其活躍,話題多是詩歌、愛情、救人……典型說話方式如‘夜啊,在沒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盞燈”……其中“在沒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盞燈”原為詩人俞心焦詩句。“在夜黨”三個漢字簡單明確,在不同接受者看去,卻也各有聯想,意味斑斕。
低智漢語
來自學者黃小邪,語出漢學家顧彬:“在德國人看來,一位作家必須是這種語言的仆人,并為其犧牲一切。他必須忘記市場和成功,只為他的作品而活。事實上,他的成就可能在死后才能被認可,一位真正的作家要接受這些。很多當代中國作家用
種‘低智漢語’(BabyChinese)寫作,外國人竟然無須字典也能讀懂。他們覬覦市場,藏身高墻后面,被隨從保護。作為中產階級的一員,他們不再存活于百姓之間,不能,也不愿意,去探討社會司題……”顧師之謂切中時弊,對應老話所謂“言為心聲”,顧師將語言提至胸襟的哲學高度,并不為過。
活粉
網絡進入微博時代后的一個流行語,意指那些保持活躍狀的粉絲,其對應詞為“僵尸粉”,即指那些呈惰性狀、沉睡狀粉絲。據傳,“僵尸粉”一詞語出廣州著名主持人陳揚,去年8月,陳老師因不滿自己微博上有過多被“綁架”而來的“僵尸粉”而宣布停止更新微博。在互聯網上,“粉絲”是盤生意,瘋狂而虛妄,其相關流行語眾多。如“花1角錢,就可以在網上購買到一個微博‘粉絲’,如果你夠慷慨,多花些錢,就可享受到和大明星一樣的眾星捧月”。
間歇性厭世
來自《南方人物周刊》,語出學者劉瑜。記者劉天昭采訪劉瑜,感慨劉瑜熱愛生活,人生之愿足可排滿八輩子,劉瑜答:“間歇性熱愛生活與間歇性厭世此起彼伏……年少的時候,覺得誰虛無誰酷,誰整天樂呵呵的太‘三俗’了。后來發現虛無這事其實也沒什么可跩的,它不就是個虛無嘛。我是喜新厭舊的人,包括對自己的情緒。可惜在我已經厭倦了那個幽暗的自己之后,它還是沒有離去,所以有時就是漫長無聊的僵持”……其實,劉老師所謂“間歇性厭世”不過是“間歇性熱愛”的潛伏期?多好,多健康。
切客
基于智能手機平臺的一種軟件,根據這一軟件,使用者可通過手機與他人分享餐廳或商場的地理位置,并就此獲得某些便捷或實惠。“切客”詞是網民為“Locatlon Based Service”(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取的中文名,因為“LBS”最常應用為“Checkln”即“簽到”,遂被中文諧音成“切客”。有專家預言,“切客”或可成為互聯網下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