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藝術市場的火熱發展帶動了亞洲各地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蓬勃興起,亞洲最資深的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簡稱臺北藝博會)也于2009年起擴大規模,并在今年迎來與過往截然不同的當代風貌。2011年8月25日,臺北藝博會共有124家畫廊參展,主辦單位傾盡全力邀請亞洲區收藏家與相關業者來臺,并舉行大型晚宴促成國內外參展畫廊與亞洲區收藏家的交流。臺北藝博會在香港國際藝術展與新加坡藝博會全力爭取歐美畫廊參展的路徑之外,另辟以亞洲為核心的平臺。
地域優勢明顯
臺灣悠久的收藏文化與豐厚的收藏家族群,是臺北藝博會最主要的優勢之一。臺北的舒適、有效率也為國內收藏家和從業者創造了頗具吸引力的參展與參訪環境。再者,臺灣與內地藝術行業間的長期交流,尤其是人才交流——在北京或上海的畫廊、拍賣行、媒體,處處可見來自臺灣的工作者,而他們的身影也頻頻在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會場中穿梭——如此緊密的人脈和由此延展出的商業關系,對臺北藝博會來說,都是無形的軟實力。
與日本的親近感也是臺北藝博會的另一項優勢。歷史與文化上的聯系使得臺灣地區長久以來都是日本當代藝術的主要消費市場。今年日本地震之后, Young Art Taipei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的參展畫廊因為在會場表達對臺灣人民賑災的感激之情,意外地得到了更多的市場回饋。直到臺北藝博會開展之前,臺北最重要的兩大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臺北當代藝術館都舉辦了日本當代藝術展——由東京都現代美術館館藏品為主的“越酷東京——日本MOT當代精選”和日本收藏家宮津大輔的藏品展“癮形者”。而今年臺北藝博會的日本參展畫廊數量也多達33家,與臺灣本地參展畫廊數量的50家相比,已經相差不遠。許多日本參展畫廊帶來了此次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臺北當代藝術館參展的藝術家作品,例如山本現代帶來的宇治野宗輝的聲音裝置、兒玉畫廊帶來的宮永亮的錄像作品,都獲得了收藏家們的熱烈追捧。
除此之外,臺北藝博會今年也特別出資邀請印尼收藏家前往,充分顯示出博覽會整合亞洲藝術市場的決心。雖然大洋洲地區僅有一家來自澳洲的畫廊Tristian Koenig參展,但是帶來的Karen Black作品在開幕時已全部售罄。想必如此成果,將吸引更多來自紐澳的畫廊參加。
不過稍顯遺憾的是,韓國是今年臺北藝博會唯一缺少的版塊。過去積極參與的韓國畫廊,今年卻不見蹤跡。曾經在Art HK香港國際藝術展中處處可見的韓國收藏家,也并未在臺北會場出現。也許這與臺北藝博會以華人收藏家的收藏趣味為出發點設定市場定位有關,韓國藝術家并不容易在臺灣市場中得到青睞。同時,韓國收藏家對歐美藝術品的偏好,目前也無法在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得到滿足。
藏家一改低調
盡管如此,從今年的臺北藝博會還是能察覺出收藏家在藝術界的角色逐漸顯性且多元。除了日本收藏家宮津大輔因收藏展同期舉行之外,臺灣收藏展也紛紛自主籌辦活動,邀請臺、日藝術家開展講座、表演聲音藝術。在臺北東區的易雅居開幕的“真實,試煉,與魔幻——臺日當代攝影展”是由收藏家曾文泉Rudy策劃的,他邀請了12位日本攝影家和4位臺灣攝影家參展,展覽開幕當天除了藝博會上的日本畫廊外,參展的日本藝術家的代理畫廊也紛紛派人出席。
而設計師收藏家譚精忠則在自己擔綱設計的建筑物樣板房中邀請臺灣藝術家展出作品,藝術品與展示空間的巧妙結合讓藝術品走出了美術館和畫廊,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場景。這兩場藝術展都舉辦了盛大的開幕晚會,出席者眾多。由此可見,臺灣收藏家常年來的低調做派已然漸漸發生著改變。加之臺灣新興畫廊的層出不窮,藝術行業資訊日益開放而多元,未來收藏家與藝術市場的互動必將更為明顯。
本土化亟待改善
盡管今年臺北藝博會整體看來辦得有聲有色,依然有許多評論認為藝博會的本土化特征明顯——即使國外參展畫廊超過半數,展品也不失國際化,但若仔細了解成交作品,便能看出市場依然保守。根據臺北藝博會發布的消息,成交量最好的作品包括法國藝術家Val和日本年輕藝術家石冢隆澤的雕塑等等,的確與國際藝術市場的趣味和喜好有些差距。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其實是個非常吊詭的問題:歐美藝術市場的口味與參展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國際影響力,究竟是否是評斷一個藝博會好壞的標準呢?
畫廊傾向于挑選符合本土化口味的參展作品,因為這更有利于提高畫廊的成交率,但從長遠來說,卻也很容易被成長迅速的收藏家所淘汰。臺灣并非是一個完全保守、不善于學習、不喜歡嘗鮮的市場,但是和任何市場一樣,價格向來是決定的關鍵。例如,影像藝術品在臺灣廣泛被收藏,甚至可以說臺灣藏家對影像藝術的接受程度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相當高的,并且收藏的范圍不僅僅是臺灣本土藝術家,內地和海外藝術家的作品也都有所涉獵,此次參展的日本年輕藝術家Mamoru、Chim Pom的作品都有被臺灣藝術家收藏。由此可見,既然臺灣收藏家對年輕前衛的藝術家作品是有一定接受度的,那么引進國際反響不錯的歐美年輕畫廊和有趣的年輕藝術家作品,似乎是臺北藝博會可進一步探索的一條路線。
不過,沒有一個市場可以一下子全盤接受新鮮事物,何況還同時面對著香港與新加坡兩地藝博會如此強勁的對手,推陳出新的難度不容小覷。如何策略性地行銷臺灣,邀請更多優質的國際畫廊帶來未來能于全球市場流通的藝術品,這是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近兩年需要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