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74賽季: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通常,在兩方交戰的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家和一個輸家。但在ABA與NBA的這場戰爭中,所有的人都品嘗到了失利的苦澀滋味。ABA損失了大量的金錢,這個聯盟的執行總裁也像走馬燈似地換了一個又一個。NBA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在以下五個方面都遭受到了重創。
瘋狂的投標戰爭和浮夸的薪金合約幾乎毀了當時一大批正處于上升時期的聯盟新人,西德尼·威克斯、海伍德、海耶斯、吉姆·沃爾克、薩姆·蘭希、麥卡杜、麥金尼斯、馬拉維奇和阿奇巴爾德等人都深受其害。這些球員原本應該在70年代末期充分地展現他們職業生涯全盛時期的巔峰表現,卻只有海耶斯一人保持住了自己競爭者的姿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很多表現馬馬虎虎的球員都在這一時期領取到了相當豐厚的薪水,甚至遠遠超過他們的教練,對于這種現象,湯姆·海因索恩在他那本頗受好評的自傳體小說《把球給他們》中做了最好的解釋:
達瑞爾·道金斯就是個最好的例子。這個家伙完全可以成為一名賽場怪獸,他也應該成為一名賽場怪獸,并且是無人可以掌控的怪獸。但在一紙長期合約在手之后,道金斯便開始覺得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的生活保障。類似這樣的場景我在聯盟里已經見過很多次了。并不是說合約的年頭長短影響到了球員們打球的熱情,而是說這種有保障的生活方式,足夠讓他們在安逸的狀態下松懈倦怠。除非有哪名球員真的具備著那種甘于為比賽奉獻一切的職業操守,否則惟一讓這些球員們繃緊神經的方式,就是讓他們的這種安全感受到最大的威脅。我曾經就這個問題與庫西交換過意見,當時他剛剛執教辛辛納提國王隊,而我也是在同年接手波士頓的工作的。有一天晚上,他向我抱怨他手下的那位新秀中鋒薩姆·蘭希在賽場上的表現相當不盡如人意,而且壓根就不把他的忠告放在眼里,對此他感到格外的苦惱?!班耍艺f伙計?!蔽艺f,“你要知道,你們是用嚴肅的美金把這個家伙簽回來的,對吧?那么他就因此而認定,球隊的管理層把他看作是球隊最合適的賽場人選。他的妻子覺得他相當能干,他的媽媽,他的親朋好友,以及他的經紀人,大家都覺得他很能干,可你現在是惟一一個告訴他,他并不是那么能干的人,你覺得他現在會相信誰說的話?”
2 ABA向NBA的頂級裁判們持續拋出的教父級薪金邀請終于迫使他們就范,聯盟里的六位頂級裁判中先后有四位轉投ABA(約翰·瓦納克、喬·古斯休、厄爾·斯特羅姆和諾姆·德魯查克),他們的離去既提升了ABA的賽場評判水準,也給NBA帶來了一個所謂的“人才流動”的虛偽名聲。到了1976賽季,老帥胡比·布朗對專欄作家泰瑞·普拉托這樣感慨地談到,“誰能想到呢?ABA的賽場執法人員里竟然蘊藏著那么一大批才華橫溢的家伙們,沒有人注意到這些,他們的裁判遠比球員更吸引我的眼球?!?/p>
3 NBA的得分已經從1970賽季的116.7分,下降到1974賽季的102.6分。對于這種得分下降的趨勢,你也許可以將它歸結為聯盟加強防守,像弗雷澤、喬·喬·懷特、賓、古德里奇和諾姆·范·萊爾等老后衛們有意地降低了比賽輪轉速度;全面型進攻球員的奇缺等等。1970賽季,聯盟球隊在場均99.9次進攻的基礎上,場均得分是116.7分,投籃命中率46%。到了1975賽季,聯盟球隊在場均僅有91.2次進攻的情況下,場均成績也下降至102.6分,投籃命中率45.7%。在兩個賽季里,場均罰籃出手數都差不多,分別是1970賽季的24.5次和1975賽季的25.0次。相比較之下,1975賽季的每場比賽都比1970賽季少了7次左右的進攻機會,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找到原因了嗎?太多的白人球員!大家明白了嗎?聯盟當時真的需要引進更多的黑人球員!可他們都去了哪里?毫無疑問,自然是ABA偷走了他們!在從1971到1975賽季的五年時間里,ABA幾乎偷走了所有激情四溢的籃板高手和優秀的外圍射手,而可憐的聯盟,卻只能在每個比賽的夜晚被迫讓迪克·吉比斯和唐·弗德之類的白人球員們在賽場上晃來晃去。HBO評論員哈羅德·萊德曼這樣說道:“哦,我簡直都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從1971年到1975年,ABA得到了在這幾年中堪稱二十位最出色新秀中(歐文、格文、威克斯、麥卡杜、肯農、韋斯特法爾、摩西·馬龍、內特、巴恩斯、吉爾摩爾、麥克金尼斯、沃爾頓、西拉斯、威爾克斯、盧卡斯、湯普森、科林斯、奈特、布斯和鮑比·瓊斯)的十四位,其中還包括五位日后極有可能成為統治人物的賽場潛力新星:歐文、格文、大衛·湯普森、吉爾摩爾和摩西·馬龍。再看看可憐的NBA呢,我只能說他們得到的全都是角色型球員和邊緣型先發球員這類人物。他們幾乎被ABA掠走了賽場上所有最富激情的新星,我真得無法再看好他們了!”
想想看吧,當時的聯盟總共擁有十八支球隊,而他們引進的天才型新秀少得可憐,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在這幾年間聯盟的比賽會是一個怎樣泛泛可陳的尷尬局面。難道不是嗎?得分下降就是最好的證明。(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