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籃球這項運動自1891年被奈史密斯博士發明以來,經過超過百年的完善,規則本身已經發生巨變。但歸根結底,籃球的起源無非就是往桃筐里扔皮球,誰扔進多誰就贏了,而這一點至今也沒變過。于是很自然地,籃球場上最引人注目的,都是那些最擅長得分的選手們——所謂英雄雖多,如若要像喬丹那般呈眾星捧月,自身必少不了所向披靡的得分能力。
縱觀NBA歷史,曾出現過太多令人難忘的個人抑或團隊飆分場面:張伯倫單場攬下百分;凱爾特人麾下五人集體得到20+;活塞和掘金聯手在一場比賽得到370分;喬丹和皮彭雙雙得到40+;熱火“三巨頭”各自奉獻“30+10”……現在讓我們一起打開塵封歷史,搜尋NBA歷史關于飆分的瘋狂記憶。
單場個人飚分傳奇
“防守帶來總冠軍”,這句話飽含競技色彩的古訓早已成為NBA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另一方面,NBA也是一個異常強調表演性和觀賞性的商業聯盟,“把球送進籃筐”才能讓球迷得到真正的樂趣,所以那些善于得分的佼佼佼者自然就成了備受關注的對象。
從喬治·邁肯到張伯倫,從“冰人”格文到喬丹,從科比到詹姆斯,這些聯盟歷史上的飚分高手們永遠是璀璨星辰中最閃耀動人的那一顆。對于這些人而言,瘋狂飚分只是他們得分能力升華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的產物。
縱觀歷史,最恐怖的“得分機器”當屬張伯倫,他當年在籃球場上“令人發指”的行徑已經不足以用“飚”來形容——32次得分達60+,其中有六次達到70+。除張伯倫之外,NBA歷史上還有四人完成過得分突破70分大關的壯舉:科比在五年前湖人同猛龍隊的比賽中得到了不可思議的81分;埃爾金·貝勒在1960年11月15日湖人對尼克斯的比賽中拿下71分(史上第一個得到70+球員);掘金名宿大衛·湯普森在1977-78賽季常規賽最后一場砍下73分;1993-94賽季,大衛羅賓遜同樣在常規賽收官日攬下71分。
單場70分大關乃天神級的數據,即便是喬丹都未曾染指——“飛人”職業生涯得分最多的一場比賽“僅”得到了69分。事實上,就算是單場得到60+的門檻也很高,這同樣是眾多得分高手究其一生也很難達到的標準。
NBA距今最近的一次單場60+出現在2009年2月,當時科比在湖人客場同尼克斯的比賽中砍下61分,而這也是科比生涯第五次得分得到60+。除了“黑曼巴”之外,現役球員中只剩兩人(不算艾弗森)還完成過單場飚下60+的戲碼。阿里納斯在2006-07賽季奇才客場戰湖人的比賽中砍下60分,是役他的風頭全然蓋過得到45分的科比。巧合的是,阿里納斯本人也曾在一塊場地上見證過對手的瘋狂飚分——2004年3月10日,麥迪在魔術主場戰奇才的比賽中砍下62分,這讓在那場比賽中得到40分的“大將軍”只能成為陪襯。
強如詹姆斯,入行八個賽季也從未得到過一次60+,可見此等壯舉算是小概率事件——截至上賽季結束,目前,聯盟歷史上已經進行了超過50000場常規賽,60+出現的概率大致相當于千分之一,而如果我們將張伯倫的32次去除掉,概率更是低的可憐。
相比而言,單場得到50+還算常見——自1957-58賽季以來,除了縮水的1998-99賽季,每個賽季都會出現若干場個人飚下50+的情況。或許,用生涯得到50+的次數來判定一個球員的飚分能力也最合適不過。
季后賽個人飚分傳奇
常規賽上,各路飚分高手只要沒有傷病困擾,總能覓得大顯身手的機會。季后賽則完全不同,這里的防守強度要提升幾個檔次,所以飚下高分的含金量成色更高。縱觀季后賽歷史,一共只有20人(加在一起33次)曾得到過50+,就算在常規賽上視得分如拾草芥般的張伯倫,在季后賽上也一共才得到過四次50+。
季后賽上的飚分第一人毫無疑問是喬丹。“飛人”職業生涯中一共有八次在季后賽上飚下50+,差不多占到總數的四分之一,這其中最著名的一場比賽就是1986年季后賽首輪第二場,他在波士頓花園球館得到創季后賽單場得分紀錄的63分。喬丹之外,季后賽歷史上另一次60+出現在1962年總決賽第五場,埃爾金貝勒是役得到61分,這也是至今未被打破的總決賽個人得分紀錄。
這兩次季后賽60+早就成為前世的記憶,球迷們如今只能偶爾欣賞一次季后賽個人單場50+飚分表演——距今最近的一次是雷·阿倫在2009年凱爾特人同公牛三加時激戰中得到的51分。科比和諾維茨基則是在2006年相繼奉獻這等飚分好戲。三人之外,卡特在2001年東部半決賽也得到過一次50分,當時和“加拿大飛人”上演對飚好戲的艾弗森離開NBA已有近兩年時間,但他三次在季后賽得到50+的壯舉已經可以歸入傳奇的行列。
隊友多重飚分秀
如果一臺得分機器只是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運轉著,人們往往不會引以為驚奇,甚至習慣了每場30或40分的成績單。但是,如果隊友間可以合力演出一場多重飚分季,這應該能給球迷帶來更具感官的比賽享受,也可以成為讓人津津樂道的談資。
兩隊友同時得到40+
喬丹為公牛效力的歲月,球迷并不會因為他一場比賽得到30或40分感到興奮,因為這對他而言就像吃蛋糕一樣容易。
1996年2月18日,芝加哥人終于發現了難得一見的興奮點。那一天公牛客場和步行者的比賽,喬丹平淡無奇地砍下了44分,皮彭則超水平發揮,得到兩倍于自己平均水準的得分——40分。公牛球迷見識到自己球隊里兩個球員全都砍下40+的好戲,僅就常規賽而言,這是12年未曾出現的一幕——上一次還是爵士陣中丹特利和德魯在1984年3月完成,那時候喬丹還沒有進入NBA。事實上,在喬丹和皮彭之后,常規賽也再未出現兩隊友同場砍下40+的一幕。
這等壯觀的飚分場景在80年代早期倒是還有兩起:1982年3月6日,一場三加時比賽催生出馬刺171比166擊敗雄鹿的瘋狂比賽,結果格文得到50分,他的隊友米切爾也攻下45分。到了1983年12月13日,另一場更為瘋狂的三加時大戰,活塞186比184擊敗掘金,兩隊合計得到370分,創下歷史紀錄。這場比賽竟然一共有四人得到40+——活塞這邊是托馬斯(47分)和約翰朗(41分)亮出利刃,掘金那邊范德維奇的51分搭配英格利什的47分——兩組隊友在一場比賽中同時飚下47+,這幾乎是可以作古的NBA紀錄。
在NBA設立三分線之前(1979年),兩隊友同場得到40+的情況一共出現五次,其中湖人雙星貝勒和韋斯特在常規賽和季后賽各完成一次——1962年西部決賽同活塞的比賽,他們聯袂奉獻史上第一次隊友同時得到40+。等到季后賽再度出現這種盛況時,已是1988年4月30日的事情——“大夢”奧拉朱旺得到“沉睡者”弗洛伊德的助拳。又過了七年,奧拉朱旺和德雷克斯勒在同爵士的季后賽首輪第四戰再度完成該壯舉。
2000年東部半決賽首戰,雷吉·米勒和賈倫·羅斯剛好在那場比賽中都得到了40分,這也是距今最近一次NBA賽場出現兩隊友同場砍下40+。也許,我們可以期待詹姆斯和韋德在未來為我們奉上這等好戲。
三隊友同時得到30+
相比兩隊友同時得到40+,三隊友同場得到30+還算常見一些——僅在1986年之后就出現了15次,最近兩個賽季的NBA賽場上也都發生過。
去年二月,凱文·馬丁、斯科拉和布魯克斯在火箭同馬刺的比賽全都得到30+,這場比賽當時也給中國火箭球迷留下不滅的記憶。今年3月28日,熱火主場對陣火箭的比賽中,詹姆斯(33分和10個籃板)、韋德(30分和11個籃板)和波什(31分和12個籃板)都得到了30+10的數據。要知道,在比賽未打加時的情況下一支球隊三人全都得到“30+10”,這在NBA歷史上僅是第二次出現,上一次要追溯到1961年,得到該數據的球員是“大O”羅伯特森、韋恩安布利和杰克·特威曼。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勇士“TMC”組合紅極一時,里奇蒙、穆林和蒂姆哈達威兄弟三人曾兩次在比賽中上演全都得到30+的一幕。在此之前,1989年1月18日,哈達威尚未進入NBA,里奇蒙、穆林也曾聯手加蘭德在勇士同尼克斯的比賽中完成該戲碼。有意思的是,在1987年1月30日,勇士也有三人全都得到30+,彼時“TMC”組合中只有穆林進入勇士隊,但他此役僅僅得到8分,為金州建功的是弗洛伊德、肖特以及卡羅爾。
勇士似乎和三隊友同時得到30+特別有緣——1991年4月25日,他們同馬刺之間的季后賽首輪再次出現這一幕時,可惜這次他們成了受害者。馬刺陣中威利·安德森、斯特里克蘭和大衛·羅賓遜在這個晚上全都手感火熱,結果他們奉獻出近25年來惟一一次季后賽三隊友同時得到30+。
開拓者也曾在90年代兩次給球迷帶來隊友多重飚分秀,先是1995年的斯特里克蘭、克里夫·羅賓遜和德雷克斯勒,后是1997年布萊恩·格蘭特、萊德爾和薩博尼斯。鼎盛時期的公牛也在1996-97賽季做到一回,喬丹、皮彭和庫科奇在公牛主場同湖人的比賽中全都當仁不讓地得到30+。
早期NBA比賽數據難以全部查證,但三隊友同時得到30+的場面應該并不罕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張伯倫砍下百分的比賽中,對手尼克斯麾下就曾有三人得到30+(諾爾茲31分、古林39分、巴克納33分),只是張大帥太過搶鏡,別人根本沒有注意到其他球員的表演。
五隊友同時得到20+
這可能一支球隊在場上把平均主義發揮到極致的表現——一支球隊中可以五個球員得分達到20+。
這種看似不可能的事的確在NBA發生過,距今最近的一次是在2004年3月12日,當時老鷹在主場138比124打敗奇才,主隊中五人得到20+,全部加在一起為135分,換言之他們之外的球員僅得到了3分。在這之前,魔術在1993年1月26日以120比106擊敗老鷹的比賽中,五大主力全部得到20+。上世紀80年代,球星云集的凱爾特人和湖人都曾在比賽中做到這點,而且都是在季后賽上,其中1987年總決賽正是兩隊之間對壘,他們都在系列賽上演出過五隊友同時得到20+的戲碼。
關于平均主義,NBA歷史上最為奇葩的比賽發生在1967年12月12日,當時在老鷹在客場經過兩個加時以145比142擊敗尼克斯。主隊陣中貝拉米(25分)、巴內特(25分)、卡奇拉塞爾(24分)、比爾布拉德利(23分)和威利斯里德(22分)全都得到20+,而客隊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威爾肯斯(33分)、考德威爾(27分)、波瑞金(24分)、西拉斯(24分)和比蒂(21分)也全在比賽中得到了20+。
經典對飚大戰
一個人飚分已經讓人心潮澎湃,兩個球員同場對飚的好戲更是叫人大呼過癮了。
2000年12月6日,22歲的科比得到職業生涯首次50+,但他這個晚上碰到了一個打瘋了的賈米森——他同樣在比賽中得到51分。這是史上第四次對飚50+大戰,也是等待了近40年后才又一次出現的戲碼——此前三次全都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確切的說都是發生在張伯倫在籃下翻江倒海的時候。
1961年12月8日,仍然是湖人和勇士的比賽,張伯倫和貝勒聯手奉獻了史上最為壯觀的對飚大戰。經過了昏天黑地的三加時,湖人4分險勝,貝勒得到了63分,張伯倫雖然輸了比賽,但贏了數據——78分加43個籃板。事實上,除了飚分之外,這場比賽也差不多是歷史上最壯闊的打鐵大戰,無論是張伯倫的31鐵(62投31中)還是貝勒的32鐵(55投23中),都足以為后世歷代“鐵匠”豎起一座豐碑——不要忘了張伯倫此役在罰球線上另有15鐵。也許用62次出手換來78分且球隊輸球讓張伯倫大感不滿,于是經過一系列如拾草芥般的50+的過渡,三個月后他僅多花一次出手就多賺回來22分,達成了那個完美的百分之夜。
為張伯倫埋下單場得到百分伏筆的球員還有里奇·古林。1962年2月25日,費城勇士主場迎戰尼克斯,古林沒讓在比賽中得到67分的張伯倫獨美,自己也得到了50分——史上第二次對飚50+——五天之后,古林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張伯倫一人表演單場百分神跡。1962年12月,張伯倫和貝勒又為我們上演了一次對飚50+——其實那個時候,“張大帥”單場得到50+就像吃飯睡覺那般稀疏平常,但這個成績對于其他人遠非這般容易,所以我們沒法看到太多對飚50+場面。
最近十年,NBA雖無對飚50+戲碼,但球星之間的互飚好戲并不少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首推麥迪vs諾維茨基。
2004年12月2日,小牛主場經過一個加時擊敗火箭,賽后麥迪和諾維茨基相互擊掌,擁抱在了一起,此時此刻,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已經超越了比賽本身——之前三個小時的激戰充斥著太多的answer ball——麥迪投中一球諾維茨基便回敬兩分,反之亦然,以至兩人在比賽中甚至相互打起眼色。翻看數據,麥迪得到了加盟火箭后的最高單場得分——48分,另有9個籃板和9次助攻。諾維茨基則干脆創下小牛隊史個人單場得分紀錄——53分,他的統計數據中還有16個籃板、4次蓋帽和3次搶斷。
詹姆斯和韋德沒在邁阿密聚首之前,兩人在賽場上的較量決如火星撞地球,雙雙飚下40+得分的場面屢次出現,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比賽當屬2006年愚人節當日。詹姆斯是役轟下47分、12個籃板和9次助攻,韋德回敬44分、9次助攻和8個籃板。這場壯觀的個人飚分大戰在尾聲達到高潮——詹姆斯在第四節得到18分,而韋德則得到21分。許多人都知道他們兩人之間私交甚篤,殊不知他們多次交手后彼此產生敬意也是促成日后聯手抗敵的重要因素。
到了季后賽的層面上,球星之間的經典飚分大戰變得稀有,即便是對飚40+也算是難得一見。
上賽季西部決賽第一場,諾維茨基和杜蘭特之間的對飚大戰想必還停留在球迷的記憶中——前者在比賽中運動戰15投12中,罰球24罰全中,拿下了48分,后者則攻下40分。翻看NBA歷史,這是第三次出現在系列賽首戰就上演對飚40+場面,另外兩次要追溯到2001年總決賽首戰,艾弗森的48分PK奧尼爾的44分;之前則是1992年東部首輪第一戰,多爾蒂和彼得洛維奇剛好都在比賽中得到了40分。
今年之前,距今最近的季后賽對飚40+也和諾維茨基有關——2009年西部半決賽第四場,諾維茨基單得到44分,安東尼也有40分進賬。再往前推,詹姆斯和皮爾斯在2008年東部半決賽搶七大戰同時爆發,前者得到45分,這是搶七大戰個人得分紀錄第二(第一是威爾金斯的47分),“真理”則用他生涯最佳季后賽表現(得到41分)幫助凱爾特人笑到最后。
2001年的季后賽出現了三場對飚40+,并且全部和處在絕對巔峰狀態的艾弗森有關,在此之前和之后若干年時間,季后賽對飚40+形同真空,成了NBA絕跡江湖的戲碼。這也不難解釋,任何人想在季后賽舞臺上撒野都是困難的事情,兩個人要想同時大開殺戒更是難上加難。
經典隔空飚分大戰
喬治·格文vs大衛·湯普森
1978年4月9日,格文和湯普森并沒有在球場上狹路相逢,但他們卻聯手奉獻了一出NBA歷史上最精彩的隔空飚分大戰。
1977-78賽季常規賽最后一天,湯普森所在的掘金最后一場比賽面對的是活塞,而格文所在的馬刺最后一場比賽面對的是爵士。比賽開始之前,格文(26.83)和湯普森的場均得分(26.57)只相差0.26分,通過折算,湯普森只要在最后一場比賽中得分超出格文14分以上,得分王的榮譽就將屬于他。
掘金同活塞率先進行,湯普森的手感在開場時就熱得發燙,前八次出手全部命中,上半場結束他就已經得到53分,投籃命中率更是高達87%(23投20中)。見此情景,活塞在下半場用三人甚至四人包夾湯普森,僅讓后者在下半場得到了20分。這樣一來,湯普森全場得到73分,成為繼張伯倫之后史上第二位單場砍下70+的球員。
馬刺客場同爵士的比賽在當天晚上進行。開賽之前,格文知道自己至少要拿到58分才能成為得分王,結果,“冰人”在上半場幾乎就鎖定了這個殊榮——第一節比賽他就得到了20分,第二節更是一舉轟下33分,創造NBA單節得分紀錄(安東尼在2008-09賽季曾追平這個紀錄)。當第三節還有十分鐘結束時,格文以一記跳投得第59分,順利完成“得分王”指標。此后教練把他換下場休息,但稍后格文再次登場,并將自己的得分鎖定在63分。雖然馬刺最終大比分(132比153)輸球,但這場比賽還是成為“冰人”心目中最值得紀念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