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些人舍不得“扔東西”。這些喜歡積攢廢物的人可以分成3種類型。
逃避現實型
這類人因為沒時間在家里,沒辦法好好整理雜物。其實,他們中很多人是由于對家庭不滿等因素,不想待在家里,才去忙于其他事情:同時,由于家里很凌亂,他們更不想待在家里,導致廢品堆積成山的惡性循環。
結婚30年,子女們也紛紛獨立,李女士又開始和丈夫共度兩人生活。她的日子過得非常忙碌,打工、購物、和朋友聚餐,她的丈夫也很少回家,下班后不是和同事喝酒,就是整個周末和釣友去郊區釣魚。由于夫妻倆在家里的時間很少,整理東西也隨隨便便,物品堆積得令人窒息。雜亂無章的環境,令李女士一天比一天更不想回家。
終于有一天,李女士動手從自己的臥房開始淘汰廢物。當清理完大部分物品后,李女士看到了柜子里的當年的嫁妝。她想到夫妻當年兩人為家庭節衣縮食的日子。過了那多年的節儉的日子,丈夫放縱一下自己,她也應該理解。李女士說,她把家里的廢舊物品清理干凈后,現在就算待在家里,她也覺得很放松。通過整理臥房,她找到了“自己真正追求的東西”。
執著過去型
留著已經不用的過去遺留物,多半隱含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幫助塞類人整理東西,要花大力氣。由于帶著殘存回憶的物品數量龐大,當事人會面對著物品沉浸在當年的往事中不能自拔。當然,珍惜過去的回憶并沒有錯,然而,保留太多過去的物品,會讓人總是活在過去。
張女士家里的廢舊東西的數量非同小可,40年前收到的情書、看過的書、年輕時代的照片……40年前張女士正當花樣年華,她的前夫軟磨硬泡地將她追求到手。然而30年后,丈夫竟然對張女士說:“希望你能跟我離婚。”張女士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象征著夫婦恩愛,代表著那段幸福時光的所有物品,張女士全都想丟卻丟不掉。朋友幫助她進行整理,花了3年時間清理干凈,她也終于接受了離婚的事實。現在,張女士可以意氣風發地說:“早知道如此痛快,早清理了。”
擔憂未來型
因為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這類人過度囤積肥皂等日用品,這種心理在囤積者中最常見。這類型的人總擔心物到用時方恨少。為了消除心中的不安,這類型的人會買很多東西。例如大量購買肥皂的人,可能是無法忘記過去物資匱乏的日子。不只肥皂,各種日用品特價時,他們都會大量購買。他們是這樣想的:“都是平常要用的東西,突然沒了會很傷腦筋”,“既然這么便宜,不趁現在買下來,說不定就再也沒有這種胡會了”。這種類似強迫癥的思考模式,導致各種囤貨長眠櫥柜。
15年前,王先生出現了一次胃絞痛的癥狀,當時醫生開了一種藥,藥到病除。王先生對于神奇藥效難以忘懷。如今,他還是將當年的那種藥當成第二生命一般珍藏在藥柜里。其實該藥品早過了保質期了。
從此可以看出,王先生除了擔心自己的身體可能又出現同樣的癥狀,同時也在催眠自己“保留藥物=總有一天會發病”。這看似可以消除不安的做法,事實上卻將在潛意識里制造著不安,讓王先生總是在擔憂自己的健康。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