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廣播電視博覽會在北京召開。此前,廣電總局已召集各影視公司開通氣會,公布截止到八月,中國電視劇產量為1.5萬集,全面趕超去年1.4萬集的總量。在座的老板們不由倒吸涼氣,每個人心里都清楚,以這樣“井噴”式的速度,到今年年底電視劇總量將突破2萬集。相對于全國電視臺一年7000余集的播出總量,積壓作品將高達三分之二。
中視影視總經理張華說,中國目前獲得甲級和乙級證書的影視公司達4700家。如果這些公司每十家聯合制作一部戲,已經能夠滿足全國電視臺全年的播出量。現實恰恰相反,4700家影視公司幾乎每家都有多個項目在手。
廣播電視制作協會的秘書長王鵬舉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由國龍聯盟制作的長篇電視劇《母親,母親》,編劇趙冬苓,演員陳鍵斌、斯琴高娃、袁莉,雖然主創陣容已經配置到這種程度,電視臺在看片時,仍舊不放心地追問:導演是誰?面對堆積如山的劇集,電視臺只能通過精細鎖定明星陣容,來確定花大價錢買來的劇可以換回一個不錯的收視率。
而在北京電視節期間,各大影視公司也在以主創資源為噱頭叫板:這邊中視宣布簽了五大名導,要拍攝五部名劇;那邊華誼更加高調,揚言要攜手十二位制片人,一年打造二十部大戲;這邊大唐輝煌號稱一年內推出十部新劇,那邊新紅乍火的于正工作室,也說要翻拍4部武俠名著……
這樣的攀比爭鋒,已使中國電視劇產量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而老百姓真的感受到產業繁榮所帶來的優秀作品嗎?其實不然。打開電視,通常是四大衛視播同一部劇,然后有十幾、二十個頻道在播同一個題材的劇。想看點不同的,也只有各電視臺的相親和競技節目。而在一些三線城市電視臺,更多的是老劇重放。
世界第一,能成為電視劇產業狂歡的符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