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當溫家寶總理到日本受災最嚴重的福島地區慰問災民之后,作為市民代表,我跟隨京津冀晉記者考察團登上了燕京輪,從天津港出發,在海上航行了53個小時,終于到達日本中部城市神戶。
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里,考察團游走了4個城市:神戶、奈良、大阪、京都,考察內容:乘車、游覽、購物、用餐,一切都是在緊緊張張中進行,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眼看耳聽,有些事還真讓我這自以為見多識廣的六旬老太有些感觸和感慨。
建在“城市院子”里的碼頭
輪船駛進神戶港,站在船舷邊放眼望去,城市道路近在咫尺,大大小小的汽車在公路上往來穿梭,高架橋上的輕軌列車如一條彩帶從眼前劃過,橋下前來迎接的人們高舉著歡迎字樣的橫幅,一人高的卡通大手左右搖擺,穿著整齊制服的樂隊吹奏著迎賓的樂曲,神戶碼頭更像是城市中心的一個院落,和人貼得很近。
據說目前的神戶港客運碼頭曾是集裝箱貨船停靠的中心,后經改造,成為現在可供人們休閑娛樂的美麗公園了,而客船就停泊在能讓來港的人們把城市看得一清二楚的地方。有更多的貨船,更多的集裝箱和起重機的神戶港貨船碼頭后來建造在填海后的人工島上,1995年經歷了阪神大地震,重創早已復蘇,目前仍是日本最大的貿易港,東北亞最大的集裝箱港口,僅次于荷蘭鹿特丹位居世界第二大港。
不見蹤影的垃圾桶
在日本街頭,為了扔掉一張用過的紙巾,捏在手里一路竟找不見一個垃圾桶。原來在日本垃圾箱早已廢棄,人們在外面要扔的垃圾,大多時需要帶回到家里處理,而居民的垃圾是要經過嚴格分類并分時段來處理的。
在船上我結識了兩位日本遺孤的兒子和兒媳,談及垃圾分類,他們說得有聲有色。
首先,居民的生活垃圾被細分為:廚房垃圾如水果皮、菜葉子、剩飯剩菜,可燃垃圾如紙張,不可燃垃圾像塑料,報紙雜志類,瓶瓶罐罐類,電池類以及粗大垃圾如沙發電視電冰箱等。其次,每周7天,每天允許扔的垃圾各不同,例如周一廚房垃圾,周二可燃垃圾,周三不可燃……每天早8點前居民把垃圾放在指定的地方,待垃圾被車拉走后,再輪流負責垃圾站的清洗。
每月有兩次可以把家中不用的家具、沙發、電視等粗大垃圾扔掉,但是要付費,如回收電視2000日元,冰箱5000日元,柜子10000日元。所以常見想扔電視的人不但把電視擦干凈,還把遙控器貼在電視上,希望能被人撿走而省下這筆開支。
而一個導游的親身經歷聽起來就更夸張了。
一直租住在東京的一個導游終于在長野買了一處房子,搬家時要扔掉的垃圾還沒到指定的時間,于是只能把它們裝上車同樣運三百多公里到達長野再分別處理掉。
如果某一天早上沒有來得及去扔廚房垃圾,而過了這個時間段就不能扔了,大夏天的怎么辦呢,只好把這些剩菜剩飯香蕉皮打包凍在冰箱里,待下周再說了。
對于一個普通的玻璃包裝瓶,包裝紙撕下為可燃垃圾,瓶子是玻璃的,屬瓶瓶罐罐,瓶子蓋是塑料的,不可燃,好家伙,要分3天才能徹底扔干凈。
不一樣的社會不一樣的生活
我們所到的神戶、奈良、大阪、京都均為日本的古都,據說奈良人多為中國人的后裔,房屋建筑頗具唐風。神社很多,每個神社的入口處都建有一個獨立的類似門的建筑,稱為“鳥居”,日本人信奉人死后會變成鳥,所以顧名思義,是給鳥安的家。
無論是春日去公園看放養的鹿,還是到平安神宮、金閣寺,哪怕是走在大阪最熱鬧的商業街,到處栽花種草,綠樹成陰,天藍水清,給人的感覺都是很干凈,很悠閑。
街上跑的車幾乎都是迷你的兩廂車,居家庭院里不大的地方停放的小車讓人驚嘆司機的停車入位技術實在是高。導游讓大家猜猜,停車場里的一個大圓盤是做什么用的,原來在車輛密集的停車場,小車駛上圓盤就可以很方便地掉轉車頭了,日本人講究實際,做事精細可見一斑。
日本社會養小不養老,一個孩子出生后國家供養到18歲,之后成人離開家自己擔負生活費用,因而和父母的關系十分淡漠,子女結婚后甚至幾年不回家是很平常的事,所以人老了會很孤獨。
鄰里之間不習慣串門,有事情要說時也是一個門里一個門外,所以發生獨居老人死后臭在屋里無人知曉的事就不足為怪了。前面提到的那兩位日本遺孤,因延續著中國尊老的傳統,時常領著兒孫,帶著禮物去看望老母親,讓周圍的老人們好羨慕呢。
難吃的“中國餐”
在日本僅呆兩天,除早餐在酒店外,一頓日餐,一頓自己解決,另外兩餐就是在同胞的餐館里吃中餐了。
日本經濟不景氣,日元反倒升值了,1元人民幣相當8日元。在日本,吃的東西很貴,走在大阪著名的道頓掘,小餐館鱗次櫛比,美味小吃數不勝數,都是正宗日本吃食,當然折合成人民幣都價格不菲,最便宜的拉面400日元一碗,同行的男同胞要吃兩碗,那就是800日元,相當于人民幣100元,走進熟悉的吉野家,一份套餐也要600日元左右,相當于人民幣七八十元,而小甜點等起價大都是350日元,合四十多元人民幣,著實不便宜。
最后兩餐說是嘗嘗在日本的中餐,十人一桌,五菜一湯,豆腐,炒洋白菜,清蒸魚等,都難吃無比,想想在日本吃飯特別貴,湊合吧,只是感嘆咱們中國那么悠久的飲食文化,那么多的美味佳肴本該讓日本人垂涎三尺,怎么在異國他鄉全變了味呢。
滿頭銀發的“的哥”
街頭跑著的出租車里,司機大都是白發蒼蒼看上去卻也文質彬彬的老年人,這讓我們備感疑惑,經導游介紹才知道,在日本,普通的老年人60歲退休,65歲才能領到養老金,在這5年的時間里,沒有生活來源且身體尚好的老年人就會在社會上謀求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在餐館打工,在商鋪售貨,做的士司機等等,除了生活,也為積攢一些錢。
相比起來,中國的老年人就幸運多了,像我退休近10年,退休金雖不多但也小幅漲著,有點錢有點閑,沒有更多后顧之憂。結交著志同道合的朋友,干著自己喜歡的事。趁著腿腳還利落,滿世界走走,真的很開心很知足。(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