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初,我調入國防科委的十院導航研究所工作,說起和雷達的淵源,應當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吧。
現在許多人對抗美援朝比較了解,但談起抗美援越來,往往就知之甚少了。那時在抗美援越的對空戰斗中,我們高炮部隊使用的還是蘇制“松九阿”式雷達,那是一種炮瞄雷達,說實話,那種雷達很笨重,猶如現在我們經常見到的搬家公司的大廂體車,不但機動性差,而且遇到急行軍或者爬個山坡就更費勁了,累死累活也搶不出速度,雷達掉隊是常有的事兒。有時遭到美軍飛機發射的“百舌鳥”導彈攻擊,就會造成雷達機毀人亡。
造成被敵機導彈攻擊的原因,是因為當我們的雷達波束一對上敵機時,敵機上的導彈便沿著波束向雷達車襲來,而雷達車的機動性又差,所以一旦被導彈瞄上,就很少能跑掉。
前線部隊的領導對前去的同事曾經說:“后方的兄弟們,做個小點的吧;搞科研的同志們,做個輕點的吧,越輕越好。”
為了對付美機的導彈攻擊,中央軍委決定研制一種新型的炮瞄雷達。1969年8月,我和戰友們開赴濟南,成立了研制新型炮瞄雷達的工程隊,這些技術骨干都有著較高的學歷和技術水平,均是60年代哈軍工等高等學府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
對付美軍的“百舌鳥”導彈,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快速發現問題,然后再設法甩掉它,對于我們來講,這就意味著要開發對數接收機的新項目,討論結果出來后,大家都感覺心里沒底,幾經磋商,隊領導張金吾把目光投向我說:“老李,這項任務,非你莫屬啊。”
事后老張給我鼓勁說:老李,這個項目很急迫,敵人炸我們的雷達,就是在毀部隊的眼睛啊。
從技術上來說,飛機的強回波與導彈的弱回波,在同一時刻進入雷達時,現有的雷達接收機往往顧此失彼,難于適應。接收增益定低了,導彈發現不了;定高了,大信號趨于飽和。解決的辦法是變線性放大為對數放大,將動態范圍圖陡峭的直線壓縮為平緩的對數線。
那時候,這類技術只在外文雜志上粗略地介紹過,而真東西誰也沒見過。為了攻破這個技術難關,我抱著堅定的信念,日日夜夜呆在科研室里反復研究實踐,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終于讓對數精度達標。后來我把這項科研成果寫成了論文,發表在了1976年第十期的《無線電技術》上。
進入新型雷達總調階段后,我被任命為雷達站的站長。當首批新型雷達出廠時,我匯集了戰友們的智慧與汗水,寫出了311乙型雷達整機調試技術總結,為今后保證生產質量打下了基礎,1978年,我們研制的雷達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后記
我的父親李長余,生于1934年11月,1956年9月開始,在鄭州大學物理系學習,大三時選送中科院電子研究所學習,在陳芳元先生(“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的研究室學習脈沖技術。1961年調中科院中南電子所;1962年秋調入炮兵科技研究院。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