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沒有煤礦了,“窮得就剩下錢了”;他們以前賭對一個山頭就能一夜暴富,現在看錯一個項目成了家常便飯;他們需要再次為自己、為山西正名,但是不容易……
黃治華來自山西臨汾,第一桶金是運煤生意,后來在上海、北京等地輾轉創業,憑借這種經歷,他成了一批山西老鄉的GP——負責打理那些煤老板的大把資金。他們的第一個項目是團購網站,黃治華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給這些山西LP講團購,居然是從互聯網的起源講起的。“一連講了好幾天。”黃治華說。
他們的一般形象是這樣的:身著阿瑪尼,手持LV香包,駕乘悍馬、X5或者Q7,動輒出現在高檔豪華別墅的售樓處,抑或精品名牌店的門口,不論是衣食住行的日用品還是成百上千萬的樓宇,他們都不吝嗇一擲千金。他們結賬的方法也很獨特——再多的錢結賬也不會用信用卡,打開汽車的后備箱,麻袋里裝滿了鈔票,把后備箱塞得滿滿的。這群人,被國人稱之為煤老板。
山西是煤老板的故鄉,之所以這么說,并非因為只有山西才有煤老板,而是因為當關系國計民生的煤炭,與精明能干、善于把握機遇的晉商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煤炭在中國的價值就被無限放大了。山西人依靠手頭資源進入了這個資源性行業,并很快從中嘗到了甜頭。也只有在山西,煤炭業的民間資本超過了國有資本。一位曾經做過煤炭生意的山西老板說:“不是吹牛,山西能上福布斯財富排名的人,保守地說也得有十幾位。有時候一個桌上吃飯的人,算來身家都有幾十億。”
這些關于山西煤老板的江湖傳聞一直沒有停過,隨著資本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一部分煤老板確實開始飛揚跋扈。但是,更多的煤老板還是秉承了山西商人身上固有的低調,“他們不愿意在山西省內奢侈消費,而是選擇在離山西較近的省外城市消費,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家鄉消費會讓人說三道四。”一位山西商人說。而隨著知名度和曝光率的增加,一些富裕的山西煤老板更是感受到了自身安全的威脅。與此同時,頻發的煤礦安全生產事件、被輿論譴責的封口費事件等等負面新聞,也讓這個一夜暴富的煤老板群體背負了更加沉重的社會壓力。
直到2008年,一紙整合協議擺在了眾多私人煤老板的面前。這意味著過去“開個山頭就可以天天在家數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從2008年山西煤改啟動,到如今已經整整三年了。在這三年里,數萬家煤企最終將整合為100多家。國家將支付給煤老板一定的補償,而撤出煤炭行業的民間資本達到了數千億,“保守地估算,這筆資金也將達到4000億~5000億元人民幣,”北京新晉商協會會長李建國感嘆道,“這筆資金將何去何從,不僅是山西的事情,也關系到中國的經濟走勢。”
然而,如此龐大的資本退出煤炭行業,它們應該用在哪里?又應該如何使用?這是困擾著新晉商的難題。在這批腰纏萬貫的商人中,有些人已經開始為自己和自己的資本尋找出路了。
變臉
山西資本盡管包含其他行業的很多份額,但是自從改革開放之后,山西的煤炭行業始終都是晉商資本的主要來源。這種資本的積累給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自然環境不用多說,李建國舉了一個例子來解釋煤老板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一個煤老板,買了十輛悍馬,隨后找到了交警大隊,要求給自己的十輛悍馬同上一個牌照。“這不是成公路上的‘火車’了嗎?”李建國調侃道。
“煤改對于晉商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李建國說。在轉型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在觀念和形象上轉型。在歷史上,晉商的每一次崛起都離不開歷史機遇,從販鹽到票號,晉商把握機遇的能力都顯而易見,而煤改則是山西資本再次崛起的很好機遇。“由于國家的補償款是陸續發放,因此晉商的轉型時間還是相對充裕的。”李建國解釋道,“在這個過程中晉商精神就顯得很重要了,我歸結為三點‘機遇、創新、誠信’,重建晉商精神的過程就是一個資本翻新的過程。”
沒有人更有資格談論資本的轉型了,作為九鼎投資的天使投資人,李建國早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在資本市場的探索。當年,李建國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認定了投資行業的巨大潛力,他和幾個朋友在五道口的一家咖啡廳里討論投資行業的現狀和前景,其中一個人也是通過朋友介紹李建國才認識的,他就是黃曉捷。當時的黃曉捷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俗稱五道口)任教,對于投資行業如數家珍,其中的一些投資理念打動了李建國,他們很快成為了合作伙伴。隨后經過半年多的進一步了解,李建國才邁出了自己在PE路上的第一步。“很平淡,沒有什么戰略眼光,也沒有什么魄力之類的東西,只是當時的一種經商感覺。”李建國回憶起自己最初投資九鼎時的感受時說。之后,李建國便開始了自己長達十多年的投資之路。
投資行業多年的從業經驗,資本轉型是當前晉商面臨的難題。李建國認為,山西資本的翻新、轉型,首先就是要將山西的資產證券化。過去,靠粗暴的方式累積的大量資金,不僅改變了山西的形象,也改變了山西商人的經商習慣。因此如何將新晉商與資本市場有機地結合,成為了改變形象和產業轉型的重要手段。“山西企業一定要盡快實現資產證券化,結合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轉型。”
在資產證券化之路上,新一批晉商已經開始行動,這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黃治華。2009年,黃治華創辦了一家山西血統純正的投資公司——盟動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盡管整合的資金量并不是很大,但這也算是一種嘗試。在經營的過程中,黃治華體會到了轉型過程的艱辛。
“我現在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要說服更多的煤老板和山西資本,能夠注入我的團隊,讓更多的山西商人了解投資行業。”盟動力選址在北京的學院路附近,這里是中國創新型人才的集散地,這里匯聚了中國最廣泛的智慧。之所以選擇這里,黃治華就是看中了這里的創新潛力。“我就是要把山西的資本和北京的先進理念和創新意識結合起來,給山西資本注入新鮮的活力。”
盟動力現在有四個合伙人,如今已經開始經營的第一個項目便是中國最前沿的行業——團購行業。黃治華手握第一筆1300萬的投資,創建了阿丫團。阿丫團是山西傳統資本和新興團購模式的一次結合,當時投資人中包括一位山西地產商人,他從地產業退出的錢超過3億。盡管第二輪融資1億元,但是黃治華依然是門外漢,所以修煉內功是關鍵。不過,通過阿丫團的嘗試,山西資本和新興行業結合的趨勢愈發明顯,也有越來越多的山西商人找到了黃治華。“現在我每天都會接到很多山西商人打來的電話,希望能夠和盟動力或者阿丫團合作。盟動力準備繼續吸收資本,擴充合伙人,不斷壯大隊伍。”
而面對未來的發展,黃治華依舊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好的方法,去說服山西傳統行業的商人,特別是煤炭行業的商人。”黃治華說。山西商人多半靠傳統行業發家致富,在經營理念上趨于保守。特別是煤老板,盡管坐擁巨額資本,但是在經商思路和理念上,還停留在粗獷經營的階段。“他們過去普遍的體會是今天開個礦,明天就有大把的資金入賬,這在今后是行不通的,如何讓他們理解資本運作的方式,如何適應如今細水長流的經營,都是難題。”
DNA
黃治華曾經做過很多傳統行業,在山西煤炭行業最為火爆的幾年里,黃治華靠著煤運起步,盡管積累了很多資金,但是由于沒有規劃,很快便又要面臨再創業。在黃治華看來,資本在創業的過程中推力重大。而山西商人手中的資本就是晉商轉型路上的推力。“要想實現晉商的崛起,必須資本抱團,把分散在煤老板和其他山西商人手中的資本集中在一起運作。”這是黃治華在做盟動力投資時的想法。
山西商人的骨子里還是透出了很多晉商文化的精髓。黃治華開始描繪一個普遍存在的,地地道道的山西商人的形象:山西人其實骨子里就有一種卑微,比如來到北京,他們希望用金錢把自己的卑微感清除,因此大手大腳。很多煤老板腰纏萬貫卻從不愿接受媒體的采訪,很多山西企業家的曝光率極低。“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把山西老板特別是煤老板妖魔化了。”黃治華說,“他們也有謹慎和低調的一面。”
低調既是他們本身的性格,也有其背后的難言之隱。山西資本在對外投資的過程中,逐步外流是必然趨勢。正如黃治華所說:“資本就是要和優秀的創業團隊或者項目結合,這樣才能形成優質資本。”但是,山西省內各地政府卻更希望這些資金能夠投入到地方建設。以至于很多老板身價數億,卻異常低調。一位正在籌備到外省投資的山西老板困惑道:“我們生怕自己的名字見報,今天見報,明天就會有政府官員找到我,問我要錢搞投資。”這就是媒體很難見到山西商人,特別是煤老板省外投資創業報道少的原因之一。
盡管在行業內,許多團購網站已經完成了幾輪投資,動輒幾億甚至十幾億,但是黃治華依舊以穩為主。在黃治華看來,其他團購網站背后都有強大的資本介入,其中不乏國際知名的美元基金。但是,黃治華并未在這場資本競爭中冒進,而是選擇坐山觀虎斗。黃志華說:“資本炒熱了這個市場,整合必將來臨,我們之所以謹慎,是因為我們手中的山西資本都關系到山西商人的切身利益,我們不能失敗。”然而,面對資本角力越發明顯的團購行業,黃治華也在思考如何面對這場慘烈的競爭。
作為投資界元老的李建國,同樣秉承這樣的投資風格。在投資九鼎之后,李建國的理念就是將資金投向成長型企業,而并非是創業型企業,這樣可以降低投資風險。“我投資的企業和項目主要得滿足兩點:看得懂,看得透。”除了選擇投資,還有些山西老板選擇了創業,他們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覺得自己創業更靠譜一點,“自己的錢給別人花,讓別人干事,總感覺不太踏實。”一位山西煤老板說。
在這群創業者中,酒仙網CEO郝鴻峰在北京選擇擁抱電子商務。這位依靠在山西做酒渠道生意起家的晉商,盡管祖籍河北,但是身上散發著晉商的味道。來北京創辦酒仙網,他大可以將自己的高管和員工都安排在豪華的寫字樓里辦公,奢侈的公寓里面居住。但是,他們最初落腳的地方卻是亦莊附近的庫房旁邊。郝鴻峰本人和高管們住在類似集體宿舍的房間里。就連旁人看了都會覺得郝鴻峰這樣并不合適。“山西老板做投資其實很謹慎,可一旦認準了,還是愿意承擔風險的。”郝鴻峰自己也做天使投資,目前投了四五個項目,他的原則是只投好朋友。
“最初的想法就是幫忙,賺錢是結果。”郝鴻峰說。
新潮
在資本轉型期間,大多晉商還是選擇了“邊創邊投”的方式渡過轉型期。而投資的方向更多是選擇了創新型的網絡行業和電子商務領域。然而電商之路也并非坦途,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嘗試。
近幾年電子商務的熱潮波及整個中國,善于把握機遇,具有敏銳嗅覺的山西商人,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但是,轉型實際上并非易事。電商之路也不是一開始就為晉商鋪設好了。
黃治華回憶起自己的阿丫團創業經歷,頗為感慨。“我剛來到北京的時候也苦于創業和投資無門,盡管當時已經在一家水處理設備制造公司做到了高管位置。但是始終沒有停止個人發展方向的選擇。”在北京居住數年,黃治華也報了清華大學組織的EMBA班,希望能給自己新的想法。“上了幾節課,感覺除了在課堂上交到了新朋友之外,沒有什么更多的收獲。”
直到有一天,在課堂上,黃治華首次聽到了電子商務這個名詞,黃治華豁然開朗。于是,黃治華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公司,方向就定在電商上面。“我和幾個山西的朋友聊天,努力給他們解釋電子商務的盈利模式這些東西,這是很艱難的第一步。”這些朋友對電子商務一無所知,別說在網上買東西了,他們中很多人都沒有上過網。當時,為了講清楚電子商務的各個模塊如何運作、盈利模式如何形成,甚至連最基本的概念黃治華都要從頭講起。“我記得當時光是電商包含的基本概念,我就足足講了一周的時間。”黃治華鼓勵他們試著在網上交易幾次,最終這些朋友接受了電子商務。
當時在電子商務中,最火爆的當屬團購了,在“千團大戰”的背景下,黃治華慢慢發現這個市場的潛力。“這么多的資本進入團購行業,這個行業一定會被炒熱,所以我們只要做到能在行業中立足,借著行業勢頭,等著行業整合,就能得到發展。”把這樣的想法和投資人以及合伙人交流之后,黃治華如愿在2010年5月成功上線了自己的團購網站——阿丫團。
如今盡管阿丫團還處于中游團購網站的行列,但是,黃治華對阿丫團的規劃卻按部就班。首先是將投資最大化,其次是穩步鋪開自己的網絡,“我們是電子商務的新生,我們需要建設一個可靠的團隊,同時在市場上盡量在布局階段做到最好。”正是這樣的思路讓黃治華沒有貿然投入資本,“可以說阿丫團現在是跟隨戰術。”
在這個過程中,阿丫團首先重視的是銷售網絡的鋪設,現在在阿丫團位于北土城的總部,經常能夠看到辦公室里人丁稀少,并非是沒有員工,黃治華介紹說:“現在我的所有營銷運營團隊都在外面或者外地構建網絡,爭取在跟隨的過程中編織出一張有效的銷售網。”
而對于手握山西資本的黃治華來說,阿丫團所欠缺的就是管理理念、經驗和技術。“技術對于電子商務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阿丫團上線的一年里,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技術的掣肘越發明顯,有時候由于平臺限制,阿丫團的服務體驗也受到了制約。經歷了一年的發展,阿丫團越來越重視技術環節,“今后我們會對技術做出更多的努力。”為此,黃治華更換了整個技術團隊。
一年的時間,不管是阿丫團還是背后的投資機構盟動力,都已經步入正軌。“在投資網絡和經營電商的過程中,我們只是想給山西資本做個示范。”黃治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