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不同類型抗蟲棉品種為試驗材料,研究魯西北、魯西南、魯北生態區發及不同收獲時間對棉纖維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9月30日收獲的棉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比強度均達到最高值,短纖維率最低;麥克隆值與>15%積溫呈負相關,收獲時間對纖維成熟度影響較小。對于不同生態區而言,魯西南和魯西北的纖維平均長度較好,魯北棉區略差;纖維比強度與品種類型有關,早發型品種以魯北較好,晚發型品種則以魯西南較好。建議各生態棉區合理布局品種,分時分等級采摘,棉花收購部門以優質優價分區域分等級收購,提高原棉質量。
關鍵詞:棉花;纖維品質;生態區;收獲時間
中圖分類號:S562.0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1)12-0038-03
山東是棉花大省,面積和產量均僅次于新疆。由于山東棉區降水充沛,光熱資源豐富,棉花纖維品質總體良好。同時纖維品質又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受到基因型和生長環境互作的影響,:基因型差異主要取決于品種間遺傳和變異,環境的差異一方面是自然降雨、氣溫、土質等對棉花纖維產量與品質形成帶來的差異,另一方面也受到人為因素施肥、化控、灌溉和采摘部位、時間的較大影響。山東地處黃河流域,棉花集中種植區域在魯西北、魯西南和魯北棉區,并且各生產棉區的地理環境、耕作制度、品種選擇以及收獲條件不同,棉纖維品質都存在著較大差異。有關棉纖維品質的研究較多,但多是針對氣象因子、溫光差異等因素進行的研究,有關針對山東棉區:基因型、生態條件、收獲期等對棉纖維品質綜合影響的研究較少。本試驗以不同類型棉花品種為試材,主要研究山東不同棉區生態條件及收獲期對棉花纖維品質的影響,以期對山東棉花品質生態區劃以及提高原棉品質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4個:常規棉早發型品種SCRC21、中熟晚發型品種SCRc4l、中間型品種SCRC28和抗蟲雜交棉品種SCRCl5。
試驗區域:臨清(魯西北棉區)、惠民(魯北棉區)、成武(魯西南棉區)。
1.2試驗方法
分另0于9月15日、9月30日、10月15日、10月25日收獲纖維,纖維品質各項指標由山東棉花研究中心采用HVl900纖維測試儀測定。取惠民、臨清兩地常規棉品種分期收獲的纖維均值。9月30日收獲的纖維分析收獲期和生態區對棉花纖維品質的影響。降水、溫度均由各試驗點所在地氣象站提供。
2 結果與分析
2.1三個試驗點(不同生態棉區)的積溫與降水情況
在山東各生態區域,棉花一般在6月底7月初開始開花,8月底9月初有效開花結束,9月上中旬開始吐絮。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山東棉區15℃以上積溫7月份最多,降水量魯西南棉區7月份最多、魯北和魯西北棉區8月份最多,并且7月和9月的降水魯西南顯著多于魯西北和魯北棉區;魯北和魯西北棉區7月份積溫相似,8月份積溫魯北比魯西北少63.6℃,降水量多249.3mm,9月份魯北和魯西北的積溫和降水差異不大。2.2不同生態區和收獲期對不同類型品種纖維長度的影響
棉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以9月30日收獲的最長(圖1),比9月15日收獲的長0.29~1.31mm,比10月15日收獲的長0.23~1.36mm,并且雜交種和早發型常規棉品種棉纖維長度與最高值差值最大,晚發型品種SCRC41的纖維最高值與前后期收獲的棉纖維差異較小,為0.29 mm和0.36mm;中間類型SCRC28的棉纖維長度最大值比前期收獲的纖維長0.87mm,比后期收獲的纖維長0.23mm。
由表2可見,9月30日收獲的棉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以魯西北的臨清和魯西南的成武較好,成武又略長于臨清,這主要是由于7、8月份臨清與成武的降水量少且積溫多于惠民,且成武的降水分布較為均勻,有利于棉纖維的伸長。地域間同品種的棉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差異為0.98~1.61mm,說明不同生態區域也是造成不同類型品種纖維長度差異的直接原因。同時由于不同類型品種的纖維長度本身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因而在各生態區的纖維品質也隨品種遺傳特性而表現其差異。
2.3不同生態區和收獲期對不同類型品種纖維比強度的影響
纖維比強度以9月30日收獲的最高(圖2)。各品種不同收獲期的纖維比強度差異較大。以雜交種SCRCl5纖維比強度差異最大,最大差值為4.43cN/tex,這主要與該品種早發、熟性早、后期早衰導致纖維品質發育不良有關。
纖維比強度因品種類型和生態環境而呈現差異(表3)。雜交種SCRCl5和早發型品種SCRC21以惠民最高,成武次之,臨清略低,最大差異分別為2.5cN/tex和4.4cN/tex;晚發型品種SCRC41的纖維比強度則為:成武>臨清>惠民,最大差值為2.9 cN/tex;中間類型品種SCILC28在三個生態區的纖維比強度差異不大。
2.4不同生態區和收獲期對不同類型品種麥克隆值的影響
圖3表叫,隨著收獲時間的后延,棉纖維麥克隆值呈升高趨勢,不同類型品種后期收獲的棉纖維麥克隆值比前期的提高0.54~1.01,9月30日收獲的纖維與9月15日的相比,差值較小。從7月到9月份,>15℃月積溫逐漸降低,而麥克隆值呈上升趨勢。
由于地域間>15℃積溫差異不大,棉纖維麥克隆值在不同生態區的表現值差異不顯著(見表4),基本上體現了不同類型品種的遺傳特性。
2.5不同生態區和收獲期對不同類型品種其它纖維指標的影響
從表5中可以看出,短纖維率以9月30日收獲的最低,10月15日的次之,9月15日的最高,說明短纖維量占棉纖維總量的比重大,直接影響棉花綜合纖維品質。從3個時期收獲的棉纖維成熟度系數來看,整體上差異不顯著。
3 小結
3.1不同收獲期對棉花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比強度、麥克隆值、短纖維率均有影n向,對纖維成熟度影響較小。9月份山東各生態區棉花進入正常吐絮期,纖維成熟度已趨于穩定,因而受影響程度不大;以9月30日收獲的纖維長度、比強度最高,有利于優質棉的采摘;麥克隆值與溫度的變化呈負相關,有研究表明溫度不足(<21.1℃)也會導致麥克隆值下降,甚至低于3.5;短纖維率也是以9月30日收獲的最低,前后期收獲的短纖維率均偏高。
3.2不同生態條件對棉纖維品質的質量指標也有影Ⅱ向。7、8月份是棉纖維品質發育的重要時期,溫度和濕度對其有較大影響。2010年15℃以上積溫魯西南>魯西北>魯北,相應的纖維長度也是以魯西南和魯西北較好,魯北棉區略差;對于不同種植區域、品種類型之間的纖維比強度表現也存在著差異,早發型品種以魯北較好,晚發型品種則以魯西南較好,這與前人研究的纖維比強度與溫度呈正相關的結論有所差異,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3.3棉花纖維品質的表現相當復雜,主要決定于品種的遺傳特性,也隨著生態條件、氣候因素的變化而有所差異,同時不同年份、棉鈴部位、管理方式以及耕作制度等都會影響棉纖維品質。因而研究棉花纖維品質還應多方式結合、多角度分析,田間隨機取樣和規模性試驗等相結合進行研究。
3.4提高原棉品質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途徑之一?,F在山東商品棉收購混雜,品種多、栽培方式多、優劣不分,導致纖維質量降低。建議各生態棉區按照各類型品種的品質特點統一區劃,采摘時分等級、分時期采摘并分別出售,棉花收購部門實行優質優價分類收購,進一步提高原棉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