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農業發展水平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應運而生,在滿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和經濟大省,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具備明顯優勢,但也面臨諸多困難。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形勢、闡明意義,研究提出推動山東省都市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都市型;現代農業;對策;山東
中圖分類號:F323(25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1)12-0108-03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順應城市化建設要求和農業發展水平提升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它以滿足城鄉居民要求為目標,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以現代產業體系和經營模式為載體,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休閑、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具有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顯著特性。當前,山東省正處在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的關鍵時期,以城市需求為導向,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1 山東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意義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對再創山東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1.1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促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迫切需求
加快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是推動山東省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機遇,是再創山東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的根本要求,是實現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必由之路。山東省2010年1號文件指出,要加快實現由注重農產品數量向數量質量并重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由種養業為主向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都市型現代農業是與二、三產業融合過程中形成的發達農業形態,這種融合最終會使農業實現工廠化生產方式的轉變,實行多產業一體化經營。發展都市型、城郊型現代農業將成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1.2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迫切需要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可以促進城鄉經濟的互動互促,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城鄉一體化經濟走向繁榮,實現城鄉產業全面融合,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利用,促使勞動力在城鄉之間良性流動,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縮小城鄉差距。都市型現代農業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較強的工業技術和科學技術,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條件等綜合優勢,實現集約化、設施化、工廠化和規模化,與城市其它產業之間相互利用、相互補充。都市農業的發展還可以美化城市環境,建設生態文明。
1.3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需要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城郊型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都是為城市服務。但二者之間有區別,都市型現代農業在空間布局、體制結構、功能結構、建設理念、產業結構、技術體系、投入重點等方面都較城郊型農業有顯著提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呈下降趨勢。對于城郊農民而言,再種植一般的農作物和單純靠農業生產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收入要求。都市型現代農業以都市市場需求為經營導向,較農村市場的需求規模更大,所需商品的附加值更高。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產高品質的產品,供應城市居民需要或者出口創匯,可以擴大經營范圍,并通過多種經營方式,提高農民收入。
1.4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滿足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和多元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需求的多樣性發展,城市居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加大了對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追求,對郊區旅游、文化娛樂等支出占消費性支出比例呈現逐年遞增趨勢。都市型現代農業可以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多功能的需要,以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為方向,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可為城鄉居民提供具有個性特色的產品;通過發展精品農業,可為城鄉居民提供安全、營養、高品質的農產品;通過發展旅游農業,可為城鄉居民提供增長知識、回歸自然的旅游環境。可以說,都市型現代農業水平的提高,直接帶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
2 山東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2.1基礎條件
山東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基礎條件優越。山東作為農業大省,主要農業經濟指標居全國前列,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業增加值、農產品出口額、肉類、水產、蔬菜、水果產量等多項指標居全國首位,農業基礎條件雄厚。同時,山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發達,農副產品可以方便快捷地進入市場,外向型農業優勢明顯,農產品出口額連續十年全國第一。而且,山東省農業科研體系比較健全。擁有100多個縣級以上的農業科研機構,農業科研隊伍4800余人,并建有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農業高等院校。良好的資源基礎優勢、科技優勢和區位優勢,為山東省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2.2發展成效
山東省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來,山東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提升傳統農林牧漁業水平的同時,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大力開發觀光旅游農業、花卉業、生態農業等新興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經過十年發展,山東省逐步探索建立了生態景觀型農業、體驗參與型農業、高科技設施型農業、特色精品型農業、物流會展型農業等都市農業發展模式,建立了多處農業產業化基地,既實現了農民增收,又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社會效益。如,濟南市既強調都市農業必須以生產、經濟功能為主,也強調重視生態、社會功能與文化功能,同時依托濟南歷史文化積淀較深、名勝古跡較多的優勢,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按照都市農業發展規劃,濟南市分為近郊、遠郊和南部山區三個經濟圈層布局,大力開發觀光旅游農業、生態農業、創匯農業、設施農業等新興農業,其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由目前的15%左右上升到30%以上,帶動農業產業升級。
2.3類型多樣,特色鮮明
山東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都市農業。主要表現為以黃河文明為依托,以黃河、平原農田為特色,融“水、田、花、草、灘”于一體的沿黃休閑型都市農業;以海疆文化為主線,以漁業休閑和現代農業為特色,融“海、漁、山、灘、丘”于一體的沿海觀光型都市農業;以都市文化為主線,以展示現代高科技農業和農村文明為特色,融“泉、園、洞、風箏、海”于一體的特色型都市農業;以古文化為內涵,以名勝古跡為依托,融現代農業文明與古文明于一體的傳承型都市農業。
2.4存在問題
2.4.1農業功能單一山東都市現代農業建設項目主要集中在觀光旅游上,而與之緊密相連且經濟效益更高的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教育農業尚未發展成熟。
2.4.2區域特色尚不明顯農業品種和農業經營形式沒有特色,沒有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產品,缺乏名、優、珍、稀品種。
2.4.3缺乏整體規劃項目建設過于分散、重點不夠突出,形成了缺乏重點、遍地開花的局面,低層次重復建設現象普遍。
2.4.4服務體系不健全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機構培育不夠,特別是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體系的落后,形成了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極大制約,阻礙了經營效益的提高。
3 山東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對策
3.1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提供科技支撐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一種高科技農業,只有從源頭上強化農業自主創新,才能為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基礎。要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大力研發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新品種、新設備、新技術,如農業生物工程和農業信息技術、無公害農產品栽培管理技術和現代工業裝備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推廣轉化,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體系、現代化信息傳播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標準監測體系,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提供有力支撐。
3.2構筑適應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生產經營體系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為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提供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支撐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支持,積極引導農民分產業組建專業協會,建立技術培訓、生產服務、產品銷售、利益共享的新型經營機制。理順流通體制,建設好不同層次、不同規模、不同功能的市場,構筑起符合都市型現代農業特點的多層次市場與流通體系。積極培育多種形式的農產品流通企業和經紀人隊伍,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搞活流通。
3.3創新發展形式,打造特色優勢
根據山東省總體規劃和各地區功能定位,結合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利用現代化的物質手段,開發和生產“名、優、特”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打造區域優勢特色,推動各城市因地制宜發展各自特色鮮明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圍繞山東省著力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全力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扎實推進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省會濟南和魯南臨港產業帶建設,推動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等重點區域戰略實施,明確各區域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主要形式和特點,全面推動山東省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
3.4著力培訓新型農民,提升勞動力科學素養
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提高認識,完善農民培訓設施,健全培訓體系,創新培訓形式,根據農民的文化程度和培訓要求,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需要,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綠色證書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和多層次、多專業、多規格的學歷教育,充分滿足不同文化層次農民的需求,為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