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稱,西安超采地下水導致半數城區成漏斗,大雁塔變斜塔。
一組權威數據令人無法樂觀,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188立方米,排名全球第109位,全國年均缺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
同時,在城鎮化、工業化加速推進的浪潮中,普遍存在于各行業、各地區和各種高耗水“殺手”加劇了我國的水危機。
還有污染。在北京朝陽區的望京社區居住著大約30萬人,2011年的房價已經飆升到2萬多一平方米。然而社區邊上是一條散發著惡臭味的渾濁的河——北小河。根據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北小河水質為Ⅴ4類,是水質的最低標準。
像北小河這樣被污染的河流,只是眾多被污染河流的縮影。國家環保部公布的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告中顯示: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黃河、遼河為中度污染,海河為重度污染。地下水質量狀況同樣不容樂觀,在全國4110個監測點中,近6成的地下水水質為較差或極差級。
“工業殺手”:掠奪性水耗
武漢大學水利電力學院教授李蘭認為,工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以及突出的GDP政績,是某些地方力推沿江、沿河工業帶的動因。
長江兩岸建起了不少化工業園區,沿江布局較多的是鋼鐵、化工、建材以及原料工業,耗能量和耗水量均普遍偏高。比如,煉鋼需要大量的水來冷卻,化工行業往往選擇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稀釋污染。
在淮河流域,分布著不少造紙、釀酒、制革、化肥等行業。其中,相當一部分造紙企業并未安裝黑液回收裝置和廢水處理系統。有廢水處理系統的企業也因規模小、處理費用高而無法運轉。
山西面臨采煤嚴重破壞水資源的危機。據測算,每開采1噸煤,要破壞2.48立方米水資源。全省按年煤開采量7億噸計,每年就要破壞17億立方米左右的水資源。太原市萬柏林區王封鄉前西嶺村由于多年采煤,水源已經完全破壞。74歲的高應中說:“現在吃水只能到15里外的王封鄉拉,一次拉上十方水夠三四個月吃。一方水要花30元錢。用過的水都舍不得倒,等澄清后繼續用?!?/p>
在重化工業地區,水資源浪費現象尤為突出。
2009年中國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高達116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2倍-3倍,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出15個百分點-20個百分點。然而,令人憂心的是,“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仍存在于很多人思維中。
“農業殺手”:漫灌式水耗
在我國用水總量中,農業用水占了大頭,達到62%。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5,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0.7~0.8的水平;我國每生產1000公斤糧食平均需要消耗1300立方米水,而發達國家則在1000立方米以下。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仍然采取傳統的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水資源較為豐富的美國,在農業生產上十分重視節水灌溉,全國一半以上的灌溉面積使用了噴滴灌技術。
地處東南沿海的浙江省余姚市,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之列,經濟水平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該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是,當地農業用水方式較為粗放,節水器具普及率較低。
灌溉設施老化、調蓄能力低也是造成農業高耗水的原因。河南、陜西一些大型灌區,很多建設于二十世紀70年代的灌溉設施已經老化失修,干支渠道破損、淤積和田間工程遭損毀現象十分普遍。
有“中國糧倉”之稱的河南省,全省沿黃河糧食產區只有5座平原水庫具有調蓄能力,由此出現的結果是:守著黃河缺水吃。
“服務業殺手”,奢侈型水耗
伴隨城市服務業的發展,各種洗浴中心、水療SPA、溫泉會所無節制地擴張。有環保組織提出了奢侈型水消費的概念,對服務業造成的水浪費表示擔憂。
北京市節水辦公室公布數據顯示:北京擁有洗浴場所約3000家,初步測算年用水500萬噸。由于很多提供洗浴服務的地方由賓館、會所兼營,實際數字不止這些。在洗浴中心,大多數人在淋浴時水一直開著,不限制洗浴時間和次數。盡管澡堂也貼著“請節約用水”等標語,但就是沒有人對浪費行為進行制止。
“污染殺手”:質變性水耗
在原本缺水的地域里,水源污染的加劇使可用的水愈加短缺。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曾指出,自2005年的松花江事件以來,我國已經進入水污染事故高發期。
這些水污染事件在國人腦海中打上了深深的烙?。禾┌l藍藻導致無錫出現水危機,浙江新安江由于苯酚泄漏事故影響下游數百萬人用水安全,福建紫金礦業污水滲漏事故造成沿江魚類大面積死亡和水質污染……
地處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是我國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然而,生活在此地的農民如今卻時時因水發愁。
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鎮二洪村的許明英談起水就很氣憤。她指著家門前的一條河說,過去這條河又寬又清涼,現在從上到下無數個水閘把河水隔成一段段死水,水面上漂滿了垃圾,水全都變黑了。
湖北省監利縣毛市鎮卸市村村民孫宏志做了個試驗,用買來的桶裝水泡茶,是淺綠色的,加入半杯井水后,茶水立刻變成深褐色。他說:“用井水煮飯,米飯呈黃色;洗衣,衣服變暗變硬;洗澡,身上會起皮屑。”
長江水質污染嚴重導致可用水匱乏,也就是“水質性缺水”。如不采取措施,就算滿滿的一江水,能用的卻不多,能用的領域減少。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趙章元研究員指出,目前中國有3.6億人難尋安全飲用水。
“地下水超采殺手”,超前性水耗
由于地表水質惡化、水源缺少,很多地方開始挖空心思,挖掘和享用子孫后代的水,形成一個個“漏斗區”。專家提醒,地下水超采嚴重,已越過了警戒線。
山西省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運城等5大盆地地下水均嚴重超采,淺層地下水已基本疏干,深層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2米-30米不等,有的水井深度已超過1000米。全省有19個巖溶大泉,3個完全斷流,2個基本斷流,12個流量嚴重衰減。
運城市鹽湖區陶村鎮陶村20多年前打了一眼深100多米的機井。村民張軍革說:“剛開始的時候,水還很大,現在水很小。過去澆一畝地需要兩個小時,現在要耗三四個小時?!?/p>
屬于江南水鄉的浙江省海鹽縣,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地面湖水普遍被污染,地下水深井開挖達到頂峰,全縣地下水深井擁有量一度增至130余口(包括企業自備井)。由于過度開采,地面沉降嚴重,沉降最嚴重處達到1.78米。在省、市、縣三級政府的重視和督辦下,至2010 年12月底,海鹽縣132口地下水深井全部封存。
地下水長期超采,導致一些地區湖泊萎縮,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副局長鄭通漢透露,目前全國地面沉降面積已達6.4萬平方公里,50多個城市地面沉降嚴重。僅長江三角洲以南地區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200億元,間接損失近3500億元。
發展循環經濟,應對水危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保持了全球最快的經濟增長,但這種增長是以自然資源的大量投入為前提,資源的過度消耗為代價的。發達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現階段在我國集中顯現出來。
水危機咄咄逼人,正在給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倒逼中國發展戰略、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全方位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