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娟:
賣茶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出生在東北,父親是一名軍人。在我5歲的時候,由于父親被調到福建邵武工作,我也就來到了南方。
我從小就喜歡茶,而來到了茶鄉福建,喝茶更是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小時候喝的是民間的茶,也沒有像現在這么懂茶。當時沒有什么功夫茶,我父親的單位最早發的都是花茶。花茶我也很愛喝,那時候的花茶比現在要好喝多了,因為那時候花茶都是貨真價實,不像現在有些花茶雖然也很香,但卻加了香精。
小時候在家里跟著父親喝花茶,都是一杯接一杯地喝。后來長大了,參加工作了,我被調到福建武夷山的時候,就更愛喝茶了。
那時候,在單位喝茶比現在還多。一上班就開始喝茶,并且有時還會組織一些同事,大家都帶好茶來喝。我想,那時候之所以酷愛喝茶,除了與茶本身有關之外,還因為是特別喜愛茶文化,覺得喝茶是一種優雅、修身養性的行為。
之所以來北京,是一個朋友無意之中說到在北京做生意,我愛人也想來做生意。當時我不同意,因為離家太遠了,再說我們家也比較舒服,有別墅,有店面,可以很安逸地生活。家里的條件又不是過不去,何苦呢?
但我愛人當時還是來了,他來了以后我也就跟著來了,在這邊呆了兩個月。這兩個月還不錯,交了很多朋友,賺了一點錢,覺得挺好的,我就覺得應該在北京做點事情,不是說要賺多少錢,只要房租錢掙回來了我就很滿足。從大處想,也算我們老年人發點余光吧,對武夷山的茶、山、水做點力所能及的宣傳。
我是把賣場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沒把它當成經商,說要賺多少錢,或者說要把所有茶葉全賣出去。到現在我也沒這個概念。我覺得,有好茶,然后和懂的人一起分享,聊天這個過程是非常快樂的,我是持這種觀點。
張巖何:
堅守武夷巖茶“陣地”
我是1999年來北京的。來北京之后,我考察馬連道這條街,結果發現一家賣武夷巖茶的都沒有。我想,作為首都,巖茶肯定還是有市場的。雖然開始的時候也許賣不了多少,但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市場需求可以慢慢培育。
在剛來馬連道的時候,我發現所有推銷茶葉的,都沒有固定的銷售點。于是,我大膽決定設點銷售茶葉,這在這條街上還是第一家。那時我對未來還是有一些顧忌的。但那時候的經營費用也比較低。你想,那時候茶葉有、貨源有、費用低,怎么都要試上一把,無論是賺錢還是賠錢。
剛開始的時候,馬連道的銷售業績并不理想。但還好的是我們的茶葉還走出口,通過外貿這一塊就把一切所有的費用都賺出來了。因此,有了資金,我就不那么擔憂了,可以穩穩地在馬連道開展業務,進行茶葉銷售。當然,馬連道銷售巖茶的并非我們一家,目前至少有四五十家。但是對武夷巖茶專賣的,我們是為數不多的一家。
剛來馬連道的時候,交通條件不好,如果你打車,對司機說去馬連道,很多司機根本不知道。雖然交通如此不便,但考慮到這片區域未來的發展潛力,我還是堅持了下來。我覺得武夷巖茶的市場是永遠不會飽和的,但是競爭會越來越大。因為目前仍有很多人對巖茶缺乏了解。
如果要問我是否會在馬連道長期扎根做下去,我覺得能做的話就會做下去。因為我們畢竟有了很多的客戶,而這些客戶都是來自不易,很多客戶對我們的信任不能辜負。
丁春鳳:
一心做好家鄉茶
我老家是安吉的,有自己的茶園、茶山。
之所以來北京,是因為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首都的機會我覺得肯定要超過其他地方。此外,我們這里親戚也挺多的,我老公的弟弟、舅舅都在北京做生意,做了很多年,所以我們也想把茶葉拿到北京來銷售。
剛來馬連道的時候也挺艱難的,剛來的時候要與別人“拼店”,即合伙租賃店面。后來,拼了有半年,覺得拼店不是很好做,于是就自己租了一個三十多平米的店,這個店一開就是一年。
后來,經營狀況越來越好,客戶越來越多。比如,這兩年我的銷售額要超過我剛來的那兩年。回憶起剛來的時候白茶很少有人認可,再看看這兩年送禮都開始選送白茶,就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這兩年白茶整體的市場空間都在提高和擴大。我們主要做批發的,因此零售商賣的多,量就走得大一些。
我們安吉人開的白茶茶葉店在北京有兩三家,不多,所以我相信,安吉白茶的市場空間還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余地。
他們,是一群活躍在馬連道的茶街生意人。他們,雖然生意不是很大,但卻都在用默默的行動,推動著馬連道的茶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