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城區政府發布了對馬連道茶葉街的最新規劃
馬連道地區位于宣武區西南部,地處二環、三環路之間,屬于北京鐵路樞紐和公路主干線的鄰近區域。隨著城市建設的擴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馬連道地區曾經做過兩次重大調整。
第一次調整在1998年,將原本倉儲的用地性質調整為居住用地;第二次調整在2000年,隨著商業活動的興起,將馬連道路、南馬連道路部分沿街居住用地調整為商業金融類用地,以支持該地區特色商業的發展。
根據北京市打造功能區尤其是南城經濟發展的需要,經過專家調研論證,馬連道地區將定位為以大宗采購為支撐,具備專業化、批量化、國際化特征的新型商業區域。
按照規劃,馬連道將先后完善六條城市干道,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各三條。東西走向道路:由北向南依次是廣安門外大街、北馬連道路和南馬連道路,規劃紅線寬度依次為80米、25米和40米(局部45米)。南北走向的道路:由西向東依次是羊坊店路南段、馬連道路和蓮花河路,規劃紅線寬度依次為54米、35米和60米。還要加快對馬連道糧庫北路、中路、南路、東路以及馬連道東1號路、東2號路和東3號路7條地區內城市支路的擴寬和改造。
根據西城區政府發布了對馬連道茶葉街的最新規劃,馬連道將從單一的茶葉交易區蛻變為集購物、休閑、餐飲為一體的綜合商務區。
同時,根據規劃,政府將從功能、產業、文化、景觀四方面著手,對馬連道茶葉街進行產業升級,建成馬連道功能區綜合服務大廳、茶葉商品交易所、中國茶文化展覽館、茶文化主體酒店、陶藝大師工作室以及茶文化旅游景區等。
此外,根據10月3日西城區政府發布馬連道十二五建設規劃,馬連道在未來五年將在商務服務、文化品位等方面全面升級,并向東西兩方向拓展。此外,馬連道還擬申報4A級茶文化國家旅游景區。
西城區廣外街道辦事處主任王其志介紹,正在籌建馬連道功能區管委會,為茶商提供專門的管理和服務,有望于明年成立。
目前,馬連道還在籌備建設中國茶博物館。
提起馬連道,人們首先想起的是茶城、茶葉和茶商。但馬連道除了茶,還有許多居住于此的居民。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居民又如何看待馬連道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了馬連道西里小區。
記者隨機采訪了數十位居民,大部分人對于馬連道茶產業的發展,還是持正面的態度。“馬連道讓我愛上了更多茶。”在此地生活了將近十年的陳先生說。他告訴記者,在搬到馬連道居住之前,他只喜歡喝花茶,但隨著十年前他搬到馬連道地區居住,在不知不覺之間他開始嘗試喝各種茶,綠茶、烏龍茶、紅茶、黑茶。“我覺得在馬連道大街上走一走,都可以沾染上茶香。”他說。
論起馬連道茶產業發展的好處,體會比較直接的,恐怕要數陳大媽了。“我覺得最大的好處是租房的價格上。”陳大媽說,自己住的房子是兩室一廳,由于兒子不在家里住,她和老伴就把其中的一個房間出租了。這幾年,很多人體會到的是馬連道茶葉價格的快速上漲,而她卻感受到的是房租價格的快速上升。“我覺得這是由于馬連道茶業的發展,帶動起來的。”陳大媽的老伴李大爺說,“這幾年來馬連道租房的人多了,房租自然就上漲了。”
在這個小區生活了十多年的王阿姨,向記者講出了她對馬連道茶業發展的看法:“對于馬連道茶業的發展,我倒是很擔心。”
王阿姨說,她經常關注政府對于馬連道地區發展所做的規劃。“政府有意向將這里發展成為國際茶產業中心,而這兒要發展,我們的這個小區必然會被拆遷。”
“你要發展成國際茶城,肯定的,這兒要發展,目前的居民肯定要搬遷,要搬遷我們勢必就離開了城市中心,離開城市中心我們擔心的是什么呢?一個是醫療問題,一個是日常生活問題。”
王阿姨的擔心不無道理。記者看到,這個小區最東南的一棟居民樓,已經拆了一半。“你看這個樓,稀里糊涂就給拆了。”透過王阿姨的語氣,記者明顯感覺到了她對拆遷的擔心和無奈。
“因為政府把這邊變成商業區,所以居民都要搬遷,搬遷的話有可能就不知道搬哪里去了,所以很擔心。”王阿姨說。
“我們愿意看到馬連道的發展,但我希望能在原地給我們蓋一個高層的樓,大家還居住在這里,起碼別弄得那么遠。”王阿姨說,“我這兒一出門,身邊又是中醫研究院,又是宣武醫院,又是友誼醫院,而且對于老年人來講,主要的是醫療問題,就是看病方便,這么大年紀了,幾乎都有慢性病,要經常到醫院取藥和檢查。這是比較擔心的問題—搬遷。”
王阿姨說,作為普通老百姓,她的愿望其實很簡單,就是一方面希望看到國家富強、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得到合理的安排。現在,馬連道的發展,顯然已經成為了讓王阿姨稍感糾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