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都說,馬連道市場大。馬連道大,是指茶商多。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卻很小。馬連道產品是重復的,同質產品多,標準化、規模化產品少。就某個具體的產品來說,規模其實很小。
馬連道茶葉市場不僅是自然形成的,而且還是一個市場群,是一個體系、一個完整的系統。這里有國有企業投資建的,有茶商承建的,有茶商合伙、地方政府支持建立的,有自然形成的。馬連道茶葉市場是全國茶葉市場的“濃縮景觀”,馬連道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是全國茶葉批發市場面臨的共同問題。
現狀
一、馬連道存在五大利益主體,五種不同類型的現貨市場。
茶商承租原廠房建立市場。京馬茶葉市場的建設者原來是馬連道的一個福建茶商。該茶商來得早,發現很多茶商都為在馬連道找門面房發愁,于是承租了原廢廠房,經過改造建成一間一間的簡易門面,對外出租。
茶商合伙承租建立市場。京鼎龍茶葉批發市場就是茶商合伙建立起來的,發展較晚,地理位置也不太理想。采取的是合伙制,由福建、湖南、安徽、湖北等省茶商聯合出資,承租原廢廠房建立而成。京鼎龍茶葉批發市場原是北京市商家所建,因為不懂茶,不會經營而失敗了。最初,京鼎龍茶葉批發市場內部格局是封閉型的,不便于茶商獨立對外開展業務。現在的承建單位懂得茶商心理,改變了原有門臉格局,每家門臉都獨立對外。
房地產商投資建立市場。京閩茶城是一家由房地產公司投資建成的茶葉市場,建立時間較早。茶城內銷售的商品以花茶、茶具等為主,條件較簡單,茶商規模較小,茶商門臉是封閉式的,這樣的格局不便于做大批發。
國有企業將原計劃作其他用的場地改建為茶葉市場。馬連道茶城是北京一商集團投資建立的,一共三層,是目前馬連道最正規、規模最大的茶葉市場。馬連道茶城新產品多,產區茶商多,各式茶葉、茶具樣樣俱全,管理比較規范,位置較理想。
臨街的自由市場。臨街自由市場的每個門市各有特色,零售兼批發,分布在馬連道街面上。臨街門市發展較早,地價高。隨著馬連道茶葉一條街的整體改造,這些門市將不復存在。
二、馬連道是一個自然形成的綜合性的茶業市場。
茶商從事的是茶葉交易,這是市場的主體。除此之外,圍繞茶商經營活動展開的服務如運輸、出租、廣告、印刷、報紙、茶業電子商務等也非常活躍,為茶商生活提供的服務如吃、住、行等也很便利。在馬連道,效益最好是這些服務行業,投資少,競爭少,又不賒欠,茶商越多生意越好。
三、馬連道茶葉市場是一個以小農為主體的自由農貿市場。
茶商的主體是小農性質的茶農。據不完全統計,超過90%茶商是茶農,基本上是夫妻店、兄妹店,員工就是家庭成員,一般二三人,自產自銷,家庭管理,售貨員工資、經營成本等是不計的。
門面租賃,自由調節。茶農與房東簽訂房屋承租協議,有的是口頭的。一個賣茶,一個收租,互不相干。先交房租后經營,不交房租就走人。
交易以小規模現貨為特征,看樣議價、現場交易。他們采取的是不同顧客不同報價。一般的情況是,他們對產品的品牌、后續服務及質量保障是沒有任何承諾,當面議價,錢貨兩清,完全是自由市場調節。
農貿市場的社會管理方式。茶商一般都沒有公司,也沒有成本核算,在批發市場按市場要求統一辦理個體執照,批發市場提供發票,統一上繳工商費及衛生管理費。
四、馬連道茶葉市場從本質上看是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業生意興旺,房產價格不斷攀升。住房、門面及周圍新型的房地產項目的投資與開發越來越熱。
馬連道最大的投資項目是茶城建設,最賺錢的也是茶城,所以,馬連道的茶城越建越多,門面越來越貴,馬連道有如此豐富的市場類型就不足為怪了。
馬連道門面的租金是不斷變化的。門面出租一般是一年一簽協議,一季度一收租金。茶商的利潤的很大一部分是交了房租。
四、馬連道茶商的基本類型有五種。
企業型。茶商自己有主打產品,有品牌,長年駐守經營,是正規注冊的有限公司,總部設在馬連道起窗口作用、展示形象。這類茶商從事的主要是批發業務,在北京市或其他地區有連鎖茶莊,在其他地區有代理商。同時,這類茶商也向其他采購商采購。采取現貨交易、代銷、互銷等形式。此類茶商內部主要成員是家庭成員,管理是企業化的。這部分茶商經濟效益相對較好,客戶較穩定。
茶農自產自銷型。這是馬連道市場的主體,占整個茶商的絕大多數,其基本特點是:(1)規模小。茶農一般是租一個獨立門面或采取與別人合租的方式,另外找一二個人幫忙,以家人親戚為主。(2)家庭化。在家親人搞生產,在馬連道建點搞批發。這種形式在馬連道較普遍。(3)以銷售自家茶葉為主,也進一些其他茶葉產品如一些保健茶、包裝茶等,一為賺錢,二為爭取客戶。(4)以散茶現貨交易為主。這類茶農大多實行錢貨兩清交易方式,代銷很少,零售、批發來者不拒,完全議價,標價與最后成交價完全不一樣,由于稅收、門市租金、工商管理費等是固定的,工資不計成本,底價就是原料價。他們大多從拉客戶出發考慮問題。這些茶商大多沒有長遠打算,沒有品牌意識,所生產和銷售茶葉大多與其他茶商類同。
企業辦事處型。此類型茶商主要是包裝企業,是有自已品牌想打開北京市場的企業。它們大都采取以下方式:(1)廠家派人;茶廠負責員工基本工資、門面租金等,依效益發獎。(2)與經銷商合作。(3)在北京找代理商委托建立辦事處。目前,在馬連道建立企業辦事處有很多風險。產品好銷時,資金收回難;產品不好銷時,工作人員沒有積極性。由于銷售規模小,這類企業在經營管理上存在一定難度。
臨時經營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看或聽別人做茶葉發了財,自己也做起茶葉生意來:在馬連道租個門面,從其他茶商進一些茶葉,也并不知道好銷不好銷,沒有長久打算。另一種是茶產區茶農生產茶葉后需要季節性的銷售,一時又賣不出去,急于找市場,往往是臨時在馬連道找個地方。這種茶商一般效益都很差。
租賃后再合作經營型。這種茶商一種是部分轉租。租賃的經營場地太大,由于多種原因,經濟效益不足以支撐大門面,這類茶商轉租部分場地,這樣既轉嫁經營風險,又保持了經營場地的承租權。還有一種茶商是,通過再轉讓來獲取利潤。
五、馬連道茶商有五大特點。
產茶區茶農為主,全國各地都有茶商進駐。馬連道茶商主要以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茶產區茶商為主。
以小茶商為主,正規大企業很少。絕大多數都是小茶商,大部分是個體茶農,正規企業很少。
長駐茶商為主,新茶商比例在加大。馬連道幾個大戶大都是在1999年前進駐的,他們靠前期茶商少積累了資金、市場和客戶。隨著馬連道市場的擴大,原有茶商經營不善等原因,一些新的茶商在加速進駐馬連道。
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家庭化。一個門面就代表一個家庭或家族,一家一戶經營,至于現代管理手段他們一概不理會。用他們的話說,叫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對什么是辦企業,什么品牌推廣,什么產品創新,什么電子商務,似乎與他們不沾邊。新的經營方式的推廣在馬連道有相當大難度。
企業負責人文化水平低,管理方式還是經驗式的原始方式。據不完全統計,在茶商中,大部分只有小學文化水平。春季生產,全年賣茶,家人生產,家人賣茶,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馬連道缺人才,但大學生在馬連道找不到工作。
問題
一、馬連道采購中心區商業布局不合理。
從來往和停靠于馬連道的車輛以及商鋪的倉庫情況看,此地的批發功能并不強大,而是以零售為主。如果所觀察到的是真實的情況,那么,作為一個以零售為主的商業區,馬連道缺少相應的配套服務,比如餐飲、休閑、娛樂設施少,只有在百安居三樓上有一塊兒童游樂的區域很受歡迎,其它的乏善可陳。整條街除了茶葉外,可供選擇的商品品種少,難以聚集人氣和商氣。而以目前的經營方式和銷售人員的素質,原本蘊含著很高文化價值的中國茶卻變成了低檔商品。
在馬連道采購中心區除了一家較大的超市外,攝影器材城、家居用品商場都孤立于茶葉經營之外,很難形成合力,共同營造馬連道的品牌效應。已經出現的情形是,經營茶葉以外商品的場地很快被茶葉經營者擠占,而茶葉經營者過多,超過了市場需求,經營每況愈下。
茶葉經營仍以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產品只有個別企業經營。這一方面是我國茶產業鏈還不夠長,另一方面說明馬連道采購中心區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窗口指導作用。
二、批發功能正在退化。
門面產品趨同性趨勢越來越明顯。到馬連道茶葉門市就會發現,各茶商產品大同小異,品種多但大多一樣。批發量減少,零售消費正在取代批發交易。原有的茶葉批發商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采購主體數量和規模在縮小。網上電子配送體系、直銷形式的發展,超市作為茶葉新型的銷售渠道將由次位置變為主渠道。連鎖經營新型物流的產生,采購商直接向生產基地采購或與生產基地合作生產。
經濟效益普遍下降。現在在馬連道,茶商一天不開張是常有的事。
茶商流動性加大。茶商的流動有季節性,茶季來,其他時間走,這部分茶商常年流動。有雙向流動,搞生產與從事銷售的互流,不同市場的茶商也相互流動。有被迫流動的,馬連道茶葉一條街的整體改造,改變了原有茶葉一條街的格局,原有茶商經營場地已不復存在,一部分茶商不得不流出馬連道。有的茶商由于經濟效益不好,又沒有好的產品,很難再維持下去,有的回家,有的已不再做茶葉生意。
誠信經營越來越難。茶商誠信鏈由茶商與供應商、采購商、房屋租賃方幾方面構成。目前的情況是,貨款難收,質量難保,借錢難還,協議難守。在馬連道由誠信帶來的問題和糾紛越來越多。
對新產品的屏蔽作用越來越大。經常聽茶區茶商說,北京市場大,好茶進不來。每年春天,很多茶商帶著茶葉來馬連道,結果發現茶葉多得不可想象,質量價格比自己還好。茶商在若大的馬連道卻找不到一家買主。有的只好原路返回,茶葉自然是作價處理。有的根本就沒有人要。馬連道茶商自家的茶葉都急于找銷路,又怎么能采購別人的茶葉。好茶葉由于沒有市場通道而不能進入市場。馬連道對新茶商、新產品的屏蔽現象也是全國所有茶葉批發市場的共同問題,這一問題不改變,將極大阻礙我國茶業的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
矛盾
一、市場現存功能與茶商對市場功能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目前馬連道茶葉市場的主要功能僅僅是現貨批發、部分零售。而隨著茶商的不斷變化、茶葉銷售主渠道的改變,茶商對馬連道的市場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原有常駐茶商需要更多、更大的采購商參與采購,以維持高額的經營成本。新產品的生產商要求市場能夠提供可代交易的場所,交易低成本,經營風險相對較小。對采購商來說,需要能在馬連道完成一站式綜合采購,服務一條龍。隨著茶葉生產與茶葉銷售逐漸分離、茶葉連鎖經營的發展,銷售商對采購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市場上有多樣化充足的質優價廉的產品可供選擇。競爭式采購、定樣采購等新型的采購方式都迫切需要市場提供新的平臺。茶商迫切要求提供信息、物流、結算、配送、倉貯等方面的優質服務,這些都需要新的市場功能來完成。
二、誠信經商與茶商利益最大化之間的矛盾。
茶葉質量由色、香、味、形等多種因素決定。在馬連道,你看的茶樣與買的茶往往不太一樣。產品樣品價格你可能滿意,但實際上到手的茶葉與樣品有差距。為了爭得顧客,茶商采取了多種方式如代銷是常有的,對茶商來說,他對采購商是代銷,供應商對他來說也是代銷。三角債維護著產、供、銷經營鏈。從一般意義上講,茶商沒有不愿講“誠信”的,為了生存,“誠信經營”實際上越來越難。
三、要求市場宏觀調控與市場利益主體多元化之間的矛盾。
馬連道批發市場規模遠遠超出茶葉交易的實際需要量。誰都了解這一點,但誰都沒有辦法。其根本原因在于馬連道地產是屬于不同單位所有。出租收錢,簡單省事,誰還會去考慮茶商經營。部門利益的推動,使馬連道茶葉批發市場建設越來越火,受損的是整個茶業和茶商。地方政府有心無力。
四、茶商規模的小型化與大市場的矛盾。
人們都說,馬連道市場大。馬連道大,是指茶商多。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卻很小。馬連道重復的、同質產品多,標準化、規模化產品少。就某個具體的產品來說,規模其實很小。一個大的采購商要求有標準化、規模化產品供應,在馬連道很難采購到他們所需求的產品。馬連道茶商小型化趨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沒有大的采購商來,馬連道要有大的發展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