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向標】
在人教版教材第五冊《花鐘》、《蜜蜂》、《找駱駝》等課文中,有的講對植物有趣的發(fā)現(xiàn);有的講對動物的細心觀察和試驗……每篇課文都滲透了在觀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動手試驗并記錄,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的意識。本組課文緊扣“細心觀察”這個專題展開,積極引導(dǎo)學生去觀察周圍的花和其它事物,真實地記錄下觀察結(jié)果,寫下觀察日記。這正好體現(xiàn)了寫本次觀察日記的要領(lǐng)——細心觀察,真實記錄。
觀察日記不同于其它作文,可以大膽地想像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通過夸張等修辭方法讓文章顯得生動有趣。觀察日記最講究的就是真實,不需要太多的夸張和渲染。能做到這點那就與細心觀察、真實記錄分不開了。寫作時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注意自己語言文字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蜜蜂》這篇課文明顯地具有觀察日記的特征:語言文字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不難看出它源自于作者的細心觀察和真實記錄,從中,也讓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求實作風。
比如“這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我想,它們飛得這么低,怎么能看到遙遠的家呢?”“幾乎要觸到地面”記錄下了作者細心觀察的結(jié)果。作者沒有說“觸到地面了”,而是加了個“幾乎”,說明他經(jīng)過了非常細心的觀察。一詞之差,但卻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觀察結(jié)果。只有細心觀察了,作者才能發(fā)現(xiàn)蜜蜂如此細微的動作。
一個“大概”、“我想”使得文章更具有真實性科學性。這兩個詞清楚地告訴我們,后面的話是作者的推測。到底是不是這樣,還有待于進一步地證實和推敲。所以,作者不盲目地妄下結(jié)論,把自己的推測說成是科學依據(jù),這就需要作者在細心觀察的基礎(chǔ)上,真實地記錄觀察的結(jié)果。
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的細心觀察結(jié)果,不僅能使自己的觀察日記具有科學性,更能從文章中體現(xiàn)出自己的科學嚴謹作風。
【現(xiàn)場演練】
有一天,我在我家花園的蜂窩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們放在紙袋里。為了證實飛回花園的蜜蜂是我放飛的,我在它們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記號。然后,我叫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自己帶著做了記號的20只蜜蜂,走了兩里多路,打開紙袋,把它們放出來。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節(jié)選自法布爾《蜜蜂》
這段文字記錄了作者做試驗時的過程:捉自己家花園的蜜蜂,是為了便于觀察;給蜜蜂做上記號,是為了好與其它蜜蜂區(qū)分開;在兩里外放飛,路遠些,更能說明問題,證實自己的推測;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是為了掌握蜜蜂飛回來的時間等等。這一系列試驗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做事嚴謹?shù)钠焚|(zhì)。而突顯他這一品質(zhì)的,正是作者真實地記錄下了自己試驗的過程,思路清晰有條理,沒有漏掉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作者忘記記錄了其中一個他認為普通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會使文章經(jīng)不起考究和推敲,一攻即破,失去了觀察性文章的科學嚴謹性。
在說到蜜蜂四處飛散的樣子時,作者沒有說“蜜蜂在尋找回家的方向”,而是在前面加了“好像”兩字。這說明蜜蜂在尋找回家的方向并不是真實的觀察結(jié)果,只是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了推測,只是一種聯(lián)想。如果沒有這個“好像”,那么就犯了把自己的主觀妄想作為觀察結(jié)論這一錯誤了。
思考題“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這句話中既然前面已經(jīng)說到是我“推測”的了,為什么后面還要加“可能”呢?“可能”這個詞能去掉嗎?為什么?
【小博士語錄】
觀察日記天天記,
細心觀察勤記錄。
觀察表述要真實,
用詞準確又科學。
不把猜測當依據(jù),
不拿妄想做結(jié)論。
真實記錄細觀察,
注意語言通順暢。
觀察日記不難記,
教你口訣輕松寫。
【照貓畫虎】
2011年7月6日星期三雨
文★蘭超英
今天上午,下起了雨。
那雨一會兒像仙女在織布,又細又白,綿(mián)綿而下;一會兒又像一根根繡花針,從天而降,雖細但很有勁。起風的時候,雨就變成了一個個淘氣的水珠娃娃到處亂跑,一會兒沖到教室走廊上,跑到小朋友頭發(fā)上、衣服上;一會兒撞到玻璃上,發(fā)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提醒人們:該收衣服了,要快呀!它們在屋檐上轉(zhuǎn)圈,在操場上瘋跑,嚇得草啊、花呀,東倒西歪;嚇得人們躲進了屋子,嚇得小朋友哭著喊著叫媽媽!……
雨,一直下著,淋濕了大地,熱鬧了世界!
作者系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
楊汛橋紫薇小學三(3)班學生
【教師點評】
雨,由細、白變到細但有勁,作者從雨的大小、樣子和顏色入手,把雨寫得具體又合理。從“一會兒”、“起風的時候”等詞語中,知道雨變化的原因,也讓我們看到了小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雨不是沒有變化,也不是隨便變化的,它的變化具有時間性和“情境”性,即需要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怎么樣的變化。作者通過真實地記錄,把這個過程寫得清楚而又真實。又從雨跑到教室,寫到吹歪了花草、嚇壞了孩子……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小作者觀察的仔細。作文,不需要太長,但需要我們用眼仔細地觀察,真實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