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天的NBA,已經不折不扣的衰落了。
NBA不再是人人眼中公認的陽光產業,一系列被證明荒謬的商業運作,以及老板們觀念上的落伍,讓NBA像是一個氣喘吁吁的老婦人,想要努力的留住風華,又無能為力。于是,2011年就越發變得尷尬。停擺就像是個催化劑,把NBA種種老態的癥結重新洗牌,然后讓我們不得不去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
NBA,真的開始讓那些嗜血投機的老板們頭痛了。
我們的確迎來了一個曾經只存在于在科幻中的科技時代。NBA是否能走出眼前的困境還是個未知數,好消息是他們的產品是可以以數字化形式被消費的。但現在NBA的老板們在這項運動的黃金時代,寧愿冒著失去球迷的風險也要榨干球員的每一分價值,這同時也讓NBA老板們的商業王國隨之崩潰。
2
NBA史上最成功的老板是誰?杰里·巴斯、雷因斯多夫還是亞歷山大?都不是,他們還排不上號,正確答案是奧奇·斯爾納和丹尼爾·斯爾納兄弟。他們靠著曾掌管的一支今天已不存在的球隊,不用打任何比賽,就可以從NBA那里分走數以億計的電視轉播分紅,連精明強勢的斯特恩都無計可施。
如果你打開上賽季NBA的電視合同分紅報表,會馬上發現其中的“錯誤”——咦,聯盟怎么會有31支球隊?但NBA總部的確是開出了31張支票。其實,那多出的一張支票就是付給斯爾納兄弟的。以紡織業起家的斯爾納兄弟發家后,很快就醞釀購買一支籃球隊。在收購NBA的活塞隊未果后,斯爾納兄弟最終在ABA如愿以償的買下了卡羅萊納美洲獅隊。隨后,他們將球隊搬遷到密蘇里州的圣路易斯,并把隊名改為幽靈隊。但因為球隊戰績差、票房慘淡,僅僅在兩個賽季里斯爾納兄弟就虧掉了500萬美元。這筆錢在當時數目巨大,而且似乎看不到任何扭虧為盈的轉機。1976年五月,斯爾納兄弟再次將球隊遷往猶他,并確立了新隊名“猶他火箭”,準備征戰1976-77賽季的ABA,而且隨時準備撤伙。
但恐怕連斯爾納兄弟都沒想到,他們此后迎來了命運的絕佳轉機。就在他們宣布搬家的一個月后,NBA正式決定吞并ABA。當時ABA僅有六支球隊,但NBA只接收了其中的四支(馬刺、籃網、步行者和掘金),而把肯塔基上校和幽靈隊棄之門外。但當時有一項特別的規定,那就是NBA必須要付給被拋棄的球隊一筆補償費,以獲得吞并的許可權。最終,NBA開出的補償費價碼是300萬美元,短視的上校隊老板約翰·布朗爽快的接受了,但斯爾納兄弟一口回絕。在幾經斡旋后,雙方達成協議:斯爾納兄弟將得到300萬美元,外加四支轉投NBA的四支原ABA球隊電視收入分紅的1/7。而且有一條附帶的硬性規定:只要NBA或其繼承者存在,斯爾納兄弟獲得這份收益的權利就存在。
當時,可能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份合同有多致命。在上世紀70年代,斯爾納兄弟每年在這項條款上的進項還不到30萬美元。但到了80年代,隨著“魔術師”約翰遜、“大鳥”伯德、“飛人”喬丹等人聯手締造了一個全盛期,NBA逐漸成為電視臺的寵兒,斯爾納兄弟每年從NBA賺到的錢逐漸突破百萬。此后,這份收入就像撒旦的魔手一樣,在NBA的錢袋里越抓越多——90年代,400萬;1999-2002年,1253萬;2003-2006年,1560萬;到了上賽季,已經瘋漲到了2400萬!
其實,NBA到今天騎虎難下,也是咎由自取。在1982年,他們本有機會一次性買斷這個霸王條款。而斯爾納兄弟當時也想收手(他們也沒有預料到NBA電視收視率能夠帶來滾滾財源),但他們和NBA在買斷費上出現了分歧。NBA提出的買斷費是500萬,但斯爾納兄弟堅持只有提到800萬美元他們方肯罷休。代表NBA出來談判的恰好是斯特恩,他當時是聯盟的法律總顧問。最終,斯特恩以涉及金額過大無權決定的名義拒絕加價買斷,談判徹底破裂。顯然,這是斯特恩商業生涯中難以抹去的污點。
斯爾納兄弟無疑是勝利者。他們純粹從商人盈利的角度出發,做出了最正確的抉擇——他們聰明地在合同中加入了相關的補充條款,這讓NBA每次擴軍和重簽轉播合同,都不得不大出血。但更多的NBA老板看上去更像是蠢貨,在NBA衰落的大形勢下,他們在這個金錢游戲面前完全無能為力。埃德·施耐德在掌權76人15年后,將球隊以2.8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的所有者約舒亞·哈里斯。在此之前,加州富商湯姆·戈爾斯成為活塞隊的新老板。有跡象表明,這種NBA老板賣球隊的勢頭還在蔓延。由于戰績差又沒有像樣的明星壓陣,控股猛龍的楓葉體育娛樂有限公司,有意以六六折的低價將球隊轉讓。不僅如此,在現行CBA條款下曾被出售的NBA球隊,已達到了七支,光是2010年就有山貓、籃網、奇才、勇士、黃蜂等五支球隊出現了控股更迭。
看看今年,說起來76人和活塞也是NBA的老牌強隊,他們總共曾六次拿到NBA總冠軍,但施耐德和戴維森家族的退出,難道表明球隊實體不再具有吸金力了嗎?很難講,因為根據《福布斯》估計,活塞隊目前的市場價值高達4.79億美元,在所有NBA球隊市值中高居第四位,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3
看看現在這個聯盟,很多老板都是律師出身。他們精明有余,但對如何讓NBA這個特殊產業錢生錢的認識不足。現在在勞資談判中,勞方指責資方做假賬,實際他們的虧損額并沒有那么多。這實際就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有些NBA老板的確是在賠錢,不過是沒他們賬面上說的那么夸張罷了(除了徹底死掉的黃蜂)。而且我們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那些億萬富翁們所以肯入局,完全就是把球隊當成是搖錢樹。這些人不會為了所謂社區的驕傲或是個人的抱負,在業績出現虧損時追加投資,所以跑路是最好的選擇。但為什么還不斷有人接手呢?說明NBA這個產業還有價值,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而已。
一個不可忽略的現狀是,NBA和老板們都落伍了,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科技的力量可以給他們帶來龐大的財富,而是堅持用老模式來經營聯盟。科技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的生活在那些來自邁克爾·杰克遜時代的人們看來也形同魔幻。但NBA似乎還生活在史前,他們和真人秀一樣都已成為過氣遺產。斯特恩在今年全明星賽上發表感言時,甚至對洛杉磯的電視媒體大加贊賞,但問題是,現在的球迷還有多少是看電視的?老板們熱衷于簽訂電視轉播協議,說明還是傳統媒體來為NBA買單。看看吧,很多高科技的元素在NBA你都看不到蹤影,所以我會非常奇怪當2010年甲骨文的CEO拉里·埃利森試圖買下勇士隊的時候,聯盟為什么要諸多阻礙。要知道,甲骨文(Oracle)、谷歌(Google)和臉譜(Facebook)可是時下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三大企業。現在的NBA,缺少的是技術前瞻者。身處數字時代的球迷更喜歡在YouTube和Facebook這些網站上得到信息,這種實時關注就是潛在的利潤點。而NBA.com是世界上用戶最多的體育網站,有著非常廣泛的球迷基礎,他們卻不知道如何利用。NBA老板們,甚至包括那些高層運營者,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我們把這個服務做好,觀眾自然就會來”的層次,而沒有意識到在這個娛樂產業成本越來越低的時代,球迷會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他們看著重播的比賽也會照單全收。
更何況,NBA老板們似乎一直沒有真正善待過球迷。他們好像忘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們口袋里的每一美分,都是球迷們無限忠誠的支持度換來的。球迷是NBA真正的大股東,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為比賽買單的人。至少在勞資談判中,他們從來沒有提起過球迷的利益。當NBA背叛西雅圖的時候,從來沒有人向那里曾和超音速隊同甘共苦多年的球迷說聲對不起。而且,他們更換股權的生意本身也做得很難看。上賽季,有關國王隊要離開薩克拉門托的新聞一度鬧得沸沸揚揚,期間NBA還曾把一個狂熱球迷團體驅逐出場。我想國王隊如果真的離開加州,那么NBA會陷入一場空前的公共關系危機,即使球迷們無法選擇像足球世界里的黑幫勢力那樣(比如巴西極端的科林蒂安斯球迷)宣泄情感,他們也一定會選擇其它的出口。這就像是在說,沒有可口可樂,我們完全可以喝百事可樂,球迷的天性就是不理智,完全可以有別的東西來替代籃球。所以,NBA老板們不要總是去嘗試激怒球迷,應該把精力放在如何從球迷手里賺錢上,而不是和他們切斷聯系。
所以,NBA老板們并不是無錢可賺。停擺提供了一個讓他們反省的機會。換湯不換藥(更換老板)不能解決真正的痼疾,不能總打球員的歪腦筋,想要搜錢,還有很多更高檔的手段。即便是在衰敗的NBA亂世里,他們也并非無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