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鐘鳴,男,壯族,1962年出生,中共黨員,著名壯醫藥研究專家。1983年畢業于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并獲醫學學士學位;1997年廣西醫科大學研究生課程班結業。現任廣西民族醫藥研究院、廣西壯醫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研究員(教授),兼任廣西民族醫藥協會副會長、中國藥理學會理事、廣西藥理學會副理事長、廣西中藥材產業學會副會長、廣西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廣西中醫藥學會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擔任《中國民族醫藥雜志》、《世界華人消化雜志》、《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廣西中醫藥》等學術刊物編委。曾先后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首批特聘專家、“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廣西青年科技獎、廣西衛生系統科技工作先進個人、自治區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近年來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自治區科技攻關項目、自治區衛生廳重點課題13項;主編《簡明壯醫藥學》、《中國壯醫病證診療規范》、《中國壯藥學》、《常用壯藥臨床手冊》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50篇;2005年以來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3項。
他,儒雅、內斂,舉止謙遜,不善侃侃而談;他,好學、執著,二十載投身壯醫藥科學研究,不知疲倦;他,功成名就,振興并領航壯醫事業一路走來,卻直言甘做壯醫事業發展的鋪路石。這就是廣西著名壯醫藥研究專家、“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廣西壯族自治區首批特聘專家、廣西民族醫藥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鐘鳴研究員的真實寫照。
從醫,愛由心生
德保縣巴頭鄉,因出產著名的德保矮馬名聲遠揚。壯族聚居的德保縣,最早的歷史記載為鎮安府,《府志》中就有壯醫藥的記載。
兒時隨父親下放的鐘鳴,在偏遠的巴頭鄉度過了無憂的童年時光,見到了散布在田梗邊、荒山上的田七、肉桂等各種草藥,也見識了民間壯醫刮痧、針挑、拔火罐等多種療法,更看到了許多群眾缺醫少藥、受病痛折磨的慘象,于是愛由心生地喜歡上了草藥、醫學。
1977年恢復高考,年僅15歲正讀高一的鐘鳴,與眾多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參加高考。他報考了醫學院校,雖考取高分,卻因年齡原因未被錄取。第二年,同樣的高分,同樣的志愿,16歲的少年終于如愿邁進醫學殿堂。
5年的大學時光,鐘鳴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白天,他和同學們一起聽課、做實驗,晚上,下了自習,大家又都聚集在走廊燈下看書,久久不愿離去。多年之后,鐘鳴坦誠,肯鉆研、不放棄的性情就是在那時養成的,這讓他在之后的科研道路上受用不盡。
時光飛轉即逝。畢業后,鐘鳴憧憬滿懷地回到家鄉德保縣人民醫院,穿上白大褂,成為一名基層醫生。
那個年代,基層醫療條件非常艱苦,鐘鳴與4個同事管理著上百個住院病人。人少,設備落后,責任心要更強。“經常是上班連軸轉,下了夜班,回去睡一覺,下午又扎進病房。”回憶過往,鐘鳴感嘆道,基層歷練很鍛煉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每每看到搶救過來的危重病人,心中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喜歡思考、愛琢磨的鐘鳴,在基層工作兩年后,被調回母校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開始從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工作。
科研,一生追求
回到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鐘鳴被安排參與組建學院的中心實驗室。這給了初出茅廬的他小試牛刀的機會。
當地有一種荔枝品種,核大、肉薄、味酸。每年五六月間,新舊糧食青黃不接,紅艷艷的荔枝掛滿枝頭,引得半大的孩子爬上樹吃個肚飽。奇怪的是,每年都有幾個孩子因過食酸荔枝導致昏迷,有的還因搶救不及時而暴死。之前,死因解釋為因荔枝果糖含量過高,引起嚴重低血糖的果糖不耐癥。
搞科研,動力就是好奇心。一次,鐘鳴無意中想到李子、桃子、梨等也是含高果糖的水果,為什么就不會引起同樣的癥狀。帶著好奇,在右江民族醫學院張樹球教授的指導下,鐘鳴經過兩年的反復實驗與論證,得出結論:酸荔枝亮氨酸成分高,大量進食后誘發人體釋放大量胰島素,引起低血糖反應,最終導致死亡。新銳的結論,反響強烈,得到國內同行的關注和認可。
是金子,總會被發現;是人才,總會被挖掘。1988年,剛成立的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急需人才,所長黃漢儒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熱愛民族醫藥、科研能力強、思路清晰的年輕人。“你愿不愿意到南寧來,我們需要年輕的人才。”從此,鐘鳴邁上一個更高的臺階,結緣民族醫藥研究。
1990年春節過后,鐘鳴走進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作為一個初建的研究單位,一切研究工作都要從零開始。
那些年,鐘鳴常常與同事一道下鄉,采標本、走訪民間醫生、收集診療技術和民間驗方。一次,經過一天野外行走,鐘鳴和同事們都感到疲憊不堪,一個同事腳一滑,跌下10米深的斜坡,幸好被一根枝藤攔腰截住。等大家協力把他拉上來時,發現救命的枝藤竟是一味草藥——雞血藤。劫后余生的同事不禁大呼“壯藥也有情”。
二十載風雨兼程,鐘鳴沉浸在民族醫藥研究中,樂此不疲。近年來,他積極投身“壯瑤醫藥振興計劃”各項工作,針對壯醫藥發展的現狀,帶領科技人員在壯醫藥基礎理論、壯藥治療重大疾病的作用機理、研制開發壯藥新藥、壯醫臨床診療技法整理及推廣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在壯醫藥規范化、標準化方面進行探索。他主持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壯、朝、彝等民族醫特色診療技術規范化研究》,首次對全國4省6個少數民族醫特色診療技術開展臨床研究并進行療效評價,建立了8項民族醫藥診療技術標準與規范;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排錢草總生物堿對肝纖維化大鼠肝細胞外基質及相關細胞因子作用研究》、《傳統瑤藥猛老虎活性物質基礎及其抗肝纖維化作用機理研究》、《壯藥排錢草的抗肝纖維化的活性成分、構效關系和作用機制研究》,完成大量壯藥藥效篩選及作用機制的研究。《壯藥理論的整理與應用研究》、《壯醫目診的規范化與應用研究》等一批壯醫藥理論與臨床技法整理研究項目相繼通過成果鑒定,其中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3項。主持完成《壯藥復方鐵草膠囊》、《壯藥解毒抗白顆粒》等壯藥研發項目,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將多年科研心得匯編撰寫成《中國壯醫病證診療規范》、《壯醫目診診斷技術規范與應用研究》等一批民族醫診療專著。耐得住寂寞、肯專研、善于總結的鐘鳴,自2005年至今,基本每年都有一本專著出版。對此,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做科研的有心人,課題梳理和總結工作常常是在業余時間進行的,課題結題時,書也就跟著出來了。”
從空空如也的實驗室到收集整理1萬多份民族藥標本并鑒定完成1200多種,從沒有一本壯醫藥代表書目到編輯出版幾十部,從零課題到承擔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鐘鳴見證了廣西民族醫藥的發展,也成長為廣西民族醫藥研究的學術帶頭人。
管理,熱忱滿懷
1999年以來,工作出色的鐘鳴被委以重任,先后擔任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所長,廣西壯醫醫院院長、黨委書記。角色的轉變,讓鐘鳴開始調整工作狀態。他意識到,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一批壯醫藥人才的不懈努力下,近年來,壯醫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經過多年的挖掘整理,系統的壯醫藥理論框架及學科體系已初步形成;2005年廣西中醫學院壯醫藥學院成立,開始招收壯醫專業學生;2007年12月,廣西壯醫醫院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十一五”重點建設的10家民族醫醫院之一;2008年7月,壯醫執業醫師試點考試鳴鑼開考,壯醫終于有了身份;同年12月,《廣西壯藥質量標準》出版,首次用壯醫理論對壯藥的性味、功能與主治、鑒別方法等進行了論述;2009年3月,《廣西發展中醫藥壯醫藥條例》頒布實施,從此壯醫藥發展有法可依……
古老的壯醫藥恰逢盛世,前途美好,但與壯醫發展一路走來的鐘鳴,沒有停下思考的腳步。如何在臨床推廣和產品開發中推動壯醫藥學現代化、規范化、標準化發展,是當下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十年磨一劍,鐘鳴與他的研發團隊相繼承擔了47個課題,集結出版了《中國壯醫病證診療規范》、《常用壯藥臨床手冊》、《中國壯藥學》、《簡明壯醫藥學》等頗具代表性的書籍。這些集大成的科研成果和書籍,讓壯醫藥真正與蒙醫藥、藏醫藥一樣,登上大雅之堂。
天下事業人為先。在鐘鳴看來,壯醫開考只是壯醫人才培養工程的第一步,要讓壯醫開枝散葉,推廣普及,任重道遠。將適宜壯醫診療技法惠及百姓,需要通過專家和核心醫院醫生下基層手把手指導,才能達到應用目的。
鐘鳴說,壯醫有目診、甲診等10多種行之有效的診斷方法,有藥浴、針挑等10多種民間喜愛和認可的技法。單靠民間口口相傳,不規范不標準,必須有人為之努力。壯醫藥的推廣和發揚,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自己有幸成為當下推動壯醫藥發展中的一顆鋪路石,可喜可嘆。
近兩年來,鐘鳴懷揣著熱忱,多次帶隊到百色、崇左、河池、隆林、靖西、德保、田東、寧明等市縣,義診、講課、指導、科研合作……每一項工作,他都會仔細思量、周密安排、用心指導。“全區范圍內打造20個縣級壯醫醫院或壯醫專科,是廣西提出的壯醫發展戰略,也是我們壯醫人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鐘鳴在感嘆多年努力已有些許成就的同時,也深感壯醫人才培養的擔子更重了,但他仍然對未來充滿信心:“壯醫藥已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現在,‘壯醫藥理論與臨床技法’崗位特聘專家已獲自治區批準,一個嶄新的科研創新團隊,將帶領廣西民族醫藥事業向更高處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