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一個自治的社區不僅能夠增強民眾的民主意識和社會參與感,也有助于在政府和民眾間建立一個中間區域,讓民眾運用自發的力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降低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成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原有的以“單位”為基礎的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被打破,“單位人”逐漸向“社會人”轉變,越來越多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沉淀到社區,特別是企業退休人員這個龐大的特殊群體匯聚到社區。如何實現對這類特殊群體社區的有效管理和服務,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保障部門思考較多的問題。筆者最近深入部分市、縣(區)以及社區開展調研,通過分析企業退休人員納入社區管理的現狀發現,社區日益成為創新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的著力點,實現“社會養老居家化、居家養老社會化”目標的支撐點。
一、現狀分析
廣西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自2001年在南寧市開始試點,2003年3月在全區推行至今,已走過了10年歷程。截至2011年6月底,全區企業離退休人員145.76萬人,其中納入社區管理人數已達114.84萬人,社區管理率為79.08%。全區14個設區市有11個市企業退休人員社區管理率超過90%。
以南寧市(含6縣)為例,至2011年6月底企業退休人員社區管理率為94.53%,市本級社區管理率99.11%。幾乎所有企業退休人員都已進入社區管理。該市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采取市、縣(城區)政府領導,市、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鄉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管理,市、縣社保經辦機構,鄉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開展服務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服務”的模式。102個鄉鎮、21個街道辦事處設立勞動保障事務所,335個社區設立勞動保障工作站,每個工作站聘用1-2名協管員作為社會化管理工作的專職人員。
隨著企業退休人員的逐年增加,以及“空巢”老人數量逐年上升,目前社會化管理的服務模式已遠遠滿足不了企業退休老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臨終關懷等方面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突出表現在:一是管理人員的配備不足。目前每個社區配備1-2名專職工作人員,要管幾百甚至上千名退休老人,難度很大,實際情況還不止于此。比如,南寧市西鄉塘區,已先后接收企業退休人員36133名,有8個社區接收的企業退休老人超過1000人,容易出現管理不到位,服務不到家的問題。二是服務模式單一。單純依靠勞動保障協管員平時組織看望慰問社區退休“空巢”老人,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調查工作需要,而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看病住院、病后照料等服務需求根本無法滿足。日益弱化的管理功能和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突顯,“社會養老居家化、居家養老社會化”已勢在必行。由此可見,創新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關鍵看社區。
二、對策建議
按照國際上劃分人口類型的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7%時,其人口即為“老年型”人口,這樣的社會稱之為老齡社會。廣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廣西60歲以上人口有603.68萬人,占總人口的13.11%,按照這個標準,廣西已經步入老齡社會,且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是在較低人均收入水平上發生的,既通常學者們所說的“未富先老”。《廣西壯族自治區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養老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強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這就是近期廣西開展企業退休人員“社會養老居家化、居家養老社會化”工作的目標。
全面推進“社會養老居家化、居家養老社會化”,是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選擇,也是提高企業退休老人生命、生活質量的途徑。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實現“社會養老居家化、居家養老社會化”目標,必須創新社會管理,從社區起步,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建立政府主導、民辦公助、機制監督的社區服務管理體系。居家養老服務是指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服務方式。它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是廣西發展社區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企業退休人員這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生活在社區,需要服務管理也在社區。只有堅持“四項原則”即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原則、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機構相結合原則、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與再就業工程相結合原則、專業隊伍與自費購買服務相結合原則,確立政府推動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大膽嘗試,爭取吸納民間資本和借助社會力量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業,推進“社會養老居家化、居家養老社會化”,才能使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上一個新的臺階。
其次,整合社會資源,增強社區服務能力,實現養老服務多樣化。社區管理和服務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探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路徑,社區管理和服務才能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的需要。目前,廣西社區內養老服務機構主要有5種形式:一是由政府主導資助,社區承辦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二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在社區建立的勞動保障工作站;三是政府投資,部門承辦的公辦養老院;四是私人投資為主,政府部分注資的養老院;五是私人投資建立的民辦養老院。他們都以各自不同的運行方式,為“社會養老居家化、居家養老社會化”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那么,在新形勢下,怎樣整合社會資源、增強社區養老服務能力?筆者認為,要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更多地發揮社區駐地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主體作用。二是把管理和服務的資源向社區傾斜,也就是多向社區放權,多樹社區威信,多給社區減負,多給社區財政傾斜,讓社區發揮更大的作用。三是整合社區公安戶籍、民政“五保”、社會保險的企業退休人員數據信息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基本數據對接,建立居家養老專業信息化平臺,以滿足接受老人需求信息、處理老人需求功能,多種服務功能,以及監督管理功能等,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但從目前來看,各部門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加上行政壁壘、部門利益分割等客觀因素,導致社區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信息割據、各自為戰”的現象。筆者以為,應在國家層面上加以統籌,實現信息分級共享、無縫對接,只有這樣才能讓社區管理信息發揮最大化作用。
第三,要建立一支專業化、職業化服務隊伍以及志愿者隊伍。筆者建議,要根據社區服務區域規模及服務人口情況定編,堅持一崗多能、一人多用的原則,選聘一批大學生到社區任職,既解決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又充實了基層組織人才隊伍。二是在原有社區配置勞動保障協管員的基礎上,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適當為每個社區增配1-2名居家養老服務專職工作人員,配備的居家養老服務專職工作人員享受城區社區工作者的工資福利待遇標準。三是發動志愿從事助老服務公益事業的人員組成志愿者隊伍,開展“結親認養”居家養老服務,或者實行包生活照料、包家政服務、包護理康復的“三包服務”形式的居家養老服務。四是加大居家養老服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實行執證上崗。逐步實現機構專業化,隊伍職業化,服務標準化,管理規范化。
第四,加強對“社會養老居家化、居家養老社會化”工作的宣傳力度,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認識,營造社會敬老、社區助老、家庭養老的良好風氣。同時要讓企業退休老人明白,如果選擇超出平均標準的服務,需要額外付費,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有償服務。
第五,要加強對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的理論研究,重點加強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立、服務的產業化發展、服務質量評估體系的建立、服務管理和運行機制、社區服務資源整合等問題的研究探討。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保險事業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