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布的《軍隊轉業干部安置暫行辦法》規定,一部分符合條件的軍轉干部可以選擇自主擇業。10年來,全國有11萬名軍轉干部選擇了自主擇業。如何將他們安置好、培訓好,如何提高培訓的質量是擺在各級軍轉安置部門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是適應自主擇業安置方式的新的培訓辦法,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從全國各地情況來看,仍存在發展不平衡,針對性、實效性不強,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就業率不高等問題。因此,進一步加強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不斷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有就業愿望的自主擇業軍轉干部順利實現就業,成為當前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的基本情況
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教育培訓,是指自主擇業軍轉干部根據個人需求,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軍轉安置部門指定和認可的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并取得相應證書的教育培訓模式,是適應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創業就業需求的全新的培訓模式。
與計劃分配軍轉干部培訓、自主擇業軍轉干部適應性培訓相比,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培訓目的不同。自主擇業軍轉干部教育培訓的目的是為轉業干部創業就業提供知識技能的服務和支持,而計劃分配軍轉干部培訓的目的則是改善知識結構,促進崗位轉換,適應地方新工作崗位的需要。二是培訓內容不同。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的內容完全取決于軍轉干部個人就業創業的需求。而自主擇業軍轉干部適應性培訓內容是使其了解國家和安置地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自主擇業管理服務相關規定、就業創業有關政策法規及指導等。計劃分配軍轉干部培訓的主要內容則是:國情、省(自治區、直轄市)情介紹,軍轉安置形勢與政策,安置地機構設置及其職能,軍轉干部角色轉換與心理調適,軍轉干部職業生涯設計等。三是培訓教育的方式和組織形式不同。如廣西的計劃分配軍轉干部全員適應性培訓,采取“統一規劃、統一編班、分片設點”的培訓方式,安置后的專業培訓分別由接收軍轉干部較多的公安、司法、工商、稅務等行業系統組織實施。而自主擇業適應性培訓是采取集中編班學習的形式,個性化培訓則主要是根據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人需求和個人選擇的專業,由各市軍轉辦將其安排到廣西自治區軍轉辦指定的培訓機構進行培訓。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到地方報到后3年內,可向安置地軍轉安置部門提出培訓申請,其學習的組織形式是松散型的。
國轉聯〔2008〕5號、國轉辦〔2009〕7號文件下發后,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軍轉安置部門以創新的精神、務實的作風,對自主擇業軍轉干部的個性化培訓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經驗。比如:云南省建立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創業就業實習基地,有計劃、分批次地組織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到基地實習鍛煉,使他們胸有成竹地投入到創業潮流中去。黑龍江省分期分批組織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參加企業黨建指導員培訓,把培訓與就業聯系起來,取得了較好效果。大連組織29名自愿參加“人力資源管理師”資格考試的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到遼寧師范大學參加培訓,絕大部分都通過了考試,取得了“人力資源管理師”資格證書,目前已有20人被企業聘用。這些成功經驗值得各地學習借鑒。但是,筆者認為,目前我國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還處在起步探索階段,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如何將個性化培訓和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就業創業結合起來,促進更多的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就業創業,使個性化培訓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我國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軍轉干部選擇培訓專業存在盲目性。軍轉干部在部隊長期處于封閉管理狀態,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熟悉,再加上軍轉安置部門對人才需求的情況不了解,沒有及時給他們提供就業信息,導致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在選擇個性化培訓專業時,存在盲目性、不確定性和隨意性。
(二)培訓缺乏系統性。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培訓目的在于促進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就業創業。這項工作只有軍轉安置部門參與是不夠的,必須整合社會資源共同參與培訓工作。我國目前的現狀是,負責組織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的軍轉安置部門不了解人才需求信息,了解人才需求信息和負責推薦就業的人才市場、就業局不參與個性化培訓工作,因此,出現了培訓與就業脫節或培訓后無法就業和創業的情況。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法國建立健全了較為完善的退役軍人安置和培訓的組織管理和培訓機構,具有系統性、規范性和實效性的特點。法國軍人退役工作主要由國防部負責,在國防部人事司下成立了“國防流動”軍人轉業署(以下簡稱“轉業署”),統一負責軍人轉業的全部事務。轉業署總部設在巴黎,在法國10個大城市設有促進退役軍人就業服務中心,在51個軍事基地設有分支機構,并設立了一個軍人職業培訓中心。為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轉業署協調會同法國政府有關部門、地區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通過簽訂相關協議和規定,明確各方責任義務,共同開展退役軍人培訓就業等管理服務工作。各種社會資源的整合和利用率較高,培訓和就業緊密結合,確保75%的退役軍人在培訓后實現就業。
(三)培訓模式存在滯后性。目前我國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主要通過三種模式實施:一是國家統一開設的網絡課堂學習課程;二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的以推動就業創業為目的的共性培訓課程;三是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人選定的培訓課程。這三種模式都是在自主擇業干部轉業后才實施的,基本上是理論學習為主,通過指定的培訓機構來完成培訓的課程。與歐美國家相比,這幾種培訓模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很多歐美國家既注重軍官退役后的培訓,同時也抓好退役前的培訓,并有制度作保障。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波蘭等國,都會在軍官退役前就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做到未雨綢繆。如法國軍人退役轉業培訓工作十分注重“提前介入”,即提前做好有關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年輕人一入伍,就向其提供有關職業的相關信息,告訴他們轉業所需具備的條件、相關服務保障措施及主管部門等;提前啟動轉業程序,一般在軍人服役期滿前兩年左右,轉業署有關人員就開始了解其個人的基本情況和個性特征,并派出就業顧問指導每個轉業軍人制定職業計劃,并按照職業計劃開展相應培訓和就業推薦工作,這一過程一般在2年內完成。服役期滿時,軍人的素質和能力已經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得到了強化和提升,為走出軍營順利融入社會打下了扎實基礎。
(四)培訓政策缺乏規范性。我國目前涉及軍轉培訓的政策主要有國轉聯〔2008〕5號、國轉辦〔2009〕7號文件,軍轉培訓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而法國《軍人普通身份地位法》規定,軍人可以要求享受培訓服務,任何軍人均可以享受職業評估和職業指導。并規定職業培訓有三類:一是由國防部完全出資培訓;二是由個人承擔一部分費用;三是參加學歷班教育,由國防部報銷注冊費、部分學費。這就從法律上保證了退役軍人參加培訓的權利,其經驗值得借鑒。
(五)培訓缺乏實效性。由于沒有建立一套操作性較強的評估體系,培訓的質量和效果沒有明確的標準,導致一些地方的個性化培訓存在“走過場”現象。縱觀世界各國,不僅歐美等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培訓的評估工作,連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也對培訓的評估工作有明確的規定。如法國將培訓和就業緊密結合起來,就業率成為檢驗培訓質量的重要標準。通過培訓,確保75%的退役軍人實現就業,并將此項目標列入國防部對轉業署的績效考核的主要內容,取得了很好的培訓效果。
三、加強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的對策
(一)加強就業指導,提高自主擇業軍轉干部選擇培訓專業的針對性。一是在自主擇業軍轉干部適應性培訓中增加就業指導及相關課程。比如:如何選擇適應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如何根據自身的知識技能選擇個性化培訓的專業、如何編寫簡歷、如何尋找招聘信息、如何作好應聘準備、如何應對招聘主管談話等。二是與人才市場保持密切聯系,借助人才市場的平臺,不定期地給自主擇業軍轉干部提供人才需求和就業信息,使他們在選擇個性化培訓時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性。
(二)整合各種資源,建立各方協調配合的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培訓機制。一是建立軍地協調的就業培訓組織機構。要形成軍地責任明確、分工負責的自主擇業就業培訓組織機構,首先要強化國家和地方政府軍轉部門的組織機構,配備專職人員,進一步明確職責;其次要強化軍隊內部負責軍轉工作的組織機構,明確其協調組織就業培訓的職責,形成軍地聯動機制。二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內部的相關部門形成工作聯動機制。由軍轉、法規、規劃、就業、社保、人才市場、軍轉培訓中心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培訓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共同參與和支持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工作。三是建立編制、財政、人社、民政、工商、稅務、中國人民銀行及國有大型企業及軍隊有關組織的工作機制,共同促進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就業創業,形成軍轉部門牽頭,軍地雙方互動,相關部門積極配合的格局。
(三)實施培訓前移,增強個性化培訓的實效性。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請進來”即部隊在自主擇業軍轉干部移交地方前,請創業成功的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和國有大型企業的領導介紹就業創業的經驗和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情況,使他們提前了解安置的政策、方式、創業就業及人才需求情況;“走出去”即地方軍轉部門可采取組織人員到部隊宣講自主擇業政策、制作視頻課件、印制宣傳手冊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前移培訓在政策解讀、形勢分析、典型引路、正確引導等方面的作用。
(四)加強政策研究,使軍轉培訓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軌道。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認真總結我國在貫徹落實國轉聯〔2008〕5號、國轉聯〔2009〕7號文件中的做法和經驗,逐步將軍轉培訓上升到法律層面,在研究和修改轉業軍人的相關法律中,明確轉業軍人參加培訓的權利和企業接收自主擇業軍轉干部的義務,進一步規范自主擇業軍轉干部的培訓工作。
(五)加強教學評估,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國家要抓緊制定一套操作性較強的評估體系、評估辦法、教學質量考核標準等。由各地軍轉部門組織定期對指定的培訓機構進行考核,對培訓效果好的保留,反之則取消培訓基地的資格,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提高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促進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就業創業的有效辦法,我們一定要以銳意改革、不斷創新的思路,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個性化培訓的新路子。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軍官轉業安置工作處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