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評價是對內部控制本身的再控制,是內部控制目標實現以及作用發揮的重要環節。開展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檢查評估,必須要有評價的標準,這就需要預先制訂一系列的準繩,用來判斷什么樣的內部控制才是可以接受的,并用來比較不同機構的內部控制水平。因此,對社保經辦機構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進行探討和研究,對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內部控制評價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200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保中心頒布了《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檢查評估暫行辦法》,確定了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規定了組織機構控制、業務運行控制、基金財務控制、信息系統控制和內部控制的管理與監督等內部控制5個要素具體評分標準,以及定量評分與內控等級的相互關系。定性評價標準包含以下兩個部分:一是內部控制各等級的基本特征;二是各內部控制要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內部控制狀態的標志點。以內部控制優秀級的定性評價標準為例,可以表述為,內部控制優秀級:被檢查的機構有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在各環節有效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對所有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和控制,控制措施得當,經辦效果顯著。“健全”是內部控制優秀級的基本特征,對內部控制良好及以下等級,基本特征可以表述為“比較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內部控制要素具有代表性的標志點體現在5要素共58項作業層級具體標準中,如機構(崗位)設置、授權管理、人員管理是組織機構控制要素中具有代表性的標志點,“明確”、“基本明確”、“不明確”、“否”或“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等詞語反映標志點的狀態或程度。定量評價是在定性評價的基礎上,將定性評價標準量化,確定不同的分值以及相對應的內部控制等級。綜合評分在450分以上為優秀等級,綜合評分350-449分為良好等級,綜合評分300-349分為合格等級,綜合評分在300分以下為不合格等級。
近年來,社保經辦機構內部控制失敗案例進一步凸顯了內部控制評估的重要性。隨著社會保險事業的不斷發展,社保經辦機構內部控制評價標準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一、完善內部控制等級標準。內部控制等級是對被評價單位內部控制運行結果的水平劃分。目前,內部控制等級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級,應進一步細化,化分為五級。具體做法是:將良好等級拆分為兩個等級,一個等級為優良,分值為400-449分,一個等級為良好,分值為350-399分。這樣,優秀到合格等級均為50分一檔,分值分布均勻,能夠很好體現內部控制水平差異狀況,有利于樹立標桿,促進評價對象不斷完善內部控制。
二、完善內部控制評價標準。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檢查評估評分標準表》中的部分評價標準要進行拓展,對部分評價標準進行指標解釋和界定,以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和公正。如組織機構控制中“機構(崗位)設置”:1.內設機構、決策程序、機構負責人授權等內容的評價標準分為好(明確)、較好(基本明確)、一般(不明確)、差(否)四個等次,由于沒有對上述四種情況進行明確指標解釋,給使用者留下了較多的從不同角度加以理解的空間,增大了評分的隨意性。因此,必須對指標進行精確界定,規定什么情況下是“明確”,什么情況下是“基本明確”,什么情況下是“不明確”等。2.崗位設置體現不相容職務的相互分離的評價標準分為好(是)、差(否)兩個等次,如果只有部分崗位設置體現或未體現不相容職務的相互分離,則上述評價標準顯然難以適用,因此,應進一步將評價標準拓展為好(是)、一般(部分是)、差(否)等。
在內部控制評價中,不僅要關心控制結果的好壞,而且要評估控制手段的優劣,這就產生了措施型指標和結果型指標的選擇問題。措施型指標是指與各種控制手段相對應的評價指標,如崗位分離、授權管理等指標;而結果型指標是針對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制定的評價指標,如基金征繳率等。這兩種類型的指標各有優缺點。措施型指標比較直觀,它直接指向“合理控制手段實施與否”,沒有實施就有失控可能,社保經辦機構內部控制必然存在漏洞,但是其缺乏綜合性,特別是由關鍵控制點產生的評價指標,它忽略了對次要控制手段的評價,一旦次要手段失控,就會給社保經辦機構帶來安全隱患。結果型指標正相反,其綜合性很強,評價結果良好,無論控制手段實施如何,至少控制的目標達到了。但是不足之處也很明顯,一方面,此結果往往并非與內部控制工作質量一一對應,如基金征繳率的高低不僅取決于基金征繳過程控制水平的高低,還會受到經濟形勢、參保單位經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即使評價結果良好,也僅能證明現在未發現問題。因此,要改變目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檢查評估只使用措施型指標的狀況,應將措施型指標和結果型指標結合使用,充分發揮兩種指標的作用。
三、對重大風險事項因素進行量化處理。內部控制的職能之一是有效控制影響社保經辦機構目標實現的風險,將被評價機構可能存在的重大風險事項作為定性評價的一個因素無疑是有必要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內部控制檢查評估暫行辦法》有“對涉嫌發生違法案件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當年內部控制檢查評估確定為不合格等級”的規定,體現了這一精神。但是籠統地“確定為不合格等級”似乎過于簡單化,有不盡合理之處。因此,有必要根據重大風險事項的問題性質、影響程度、發生頻度等情況,將重大風險事項進行量化處理,以此作為內部控制評價的考慮因素。例如風險事項中的案件,其案值的大小,案件與內部控制的關聯性,造成的實際損失,是否自查發現等情況各不相同,應該制定相應的細化標準,具體情況具體處理,使評價結果更具合理性。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保險事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