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導:宇宙深邃,太空飄渺,令人神往。我們的民族在遠古就有飛天的夢想,我們的科學家從未放棄過。而今“天宮一號”再次飛天,把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望帶入了皓月之地。21世紀的中國將進一步發展空間技術,開辟通天路,架設星際橋,實現開拓月球的偉大理想!
航天人的“金牌”夢
李俊峰
這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隨著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徐徐展開太陽翼進入預定軌道,中國航天史又翻開新篇章。國人欣喜的同時又飽含期待,期待“天宮”與神舟八號無人交會對接的來臨,期待航天員進駐空間實驗室,期待鐫刻著中國名字的空間站真正建立起來……“長征二號FT1”火箭沖天而起的火光震撼億萬人的心靈,重燃萌芽自人類童年時期的探索激情,讓我們暫時忘卻庸常的生活,在唯有科學才能帶來的勇氣和力量中繼續對天空的追問。
對宇宙好奇和憧憬一直是人類發展航天技術的最原始動力。過去宇宙飛船是匆匆的過客,空間站的建成卻讓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太空駐留成為可能,為人類真正走向太空奠定一塊渺小卻穩固的基石。發射天宮一號作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的重要轉折點,其成功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劍指蒼穹,中國航天飛躍發展的速度讓世界驚嘆,也讓和我一樣的千千萬萬航天人為之感慨。我最初學的是力學,接著研究諸如大行星之類的自然天體的運動,后來衛星、航天器等人造天體逐漸成為我的研究重點。這樣的經歷并不算偶然,背后是中國自主航天技術的進步,是一個航天大國崛起的縮影。
在新一代航天專家中,中國自主培養人才占大多數。我的幾個博士生一畢業就參與了天宮一號的研發項目,他們整個團隊的平均年齡才30出頭。由于首次交會對接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專家們必須在設汁最優方案的同時準備幾百甚至幾千個應急預案,這樣量大而有技術挑戰的工作自然少不了高校的參與,清華航院的師生也有幸承擔了相關科研工作。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研制的一些軟件已在分析設計工作中派上了用場。
眾所周知,驗證交會對接技術是天宮一號的主要任務,而一些要借助微重力、高真空等獨特太空條件的物理、生物實驗則是副產品。太空環境讓我們更接近科學的本質,容易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這種條件下獲得的成果將更好地反哺地球。
一個月后,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的笫一次“太空握手”,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跨越了一道門檻,使中國成為擁有交會對接技術的俱樂部成員。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堅持不懈的求索中,超越和領先已不再遙遠,太空中還有很多空白等待中國去揮毫潑墨,“人類首次”的航天壯舉一定不會與中國無涉。
1.文章開端為什么說“這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
2.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畫線句子①中“人類童年時期”的理解?
3.認真閱讀文章,說說“中國航天飛躍發展的速度”為什么會讓“讓世界驚嘆”?
4.注意文中畫線句子②中的加點字,并談談對該句的理解。
5.研讀課文,結合你對我國科技的理解,談談天宮一號發射成功具有哪些意義?
傳說中無與倫比的天宮,無不勾起了我們對太空之家的無限向往。中華民族這個富有想象、創造、探索精神的民族,如今曾浸潤著千百年來國人遐想的“仙境”已不再神秘,太空之家即將建成,請參觀一下——
太空之家什么樣?
余建斌
9月29日晚9時許,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升空,為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揭開大幕。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員將乘坐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載人交會對接,并進入天宮一號工作、生活。天宮一號內部什么樣子?在里面如何生活?我們請航天員帶你一探究竟。
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載人航天發射場,航天員搭載神舟飛船發射升空,飛到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預定軌道上,逐步追近天宮一號。天宮一號是目前中國最大最重的在軌航天器。從外表就能看出,迥異于飛船的三艙結構,天宮一號是兩艙結構的飛行器,兩個艙分別是實驗艙和資源艙。資源艙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實驗艙是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地方,航天員準備進入的就是這里。艙內是適合人類生存和生活的正常環境,溫度、濕度、氧氣等都和地球上差不多。
在交會對接時,天宮一號被動,神舟飛船主動。一旦成為組合體,就由天宮一號的控制系統作為“大腦”來控制整個組合體。等艙內大氣壓變得正常,一切就緒后,航天員就能輕松打開神舟飛船的門,進入密封通道。由于太空沒有重力,人是沿著這個直徑0.8米左右的通道飄進天宮一號的。由于是在艙內,航天員不必穿臃腫的航天服,穿的就是普通的藍色工作服。
天宮一號里面是一個長方體結構的房間。整個活動空間大約15個立方米。從結構布局看,天宮一號整個生活工作區域是個兩室一廳。中間是長條形的廳,左右兩邊是兩個臥室,提供休息睡覺場所。天宮一號目前能支持兩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廳里面分為不同的區域,包括儲物區、鍛煉區、科學實驗區以及儀表操作區。
天宮一號采用的很多新技術,也是瞄準了未來空間站的研制,肩負著為未來打基礎的重任,里面有許多看不見的“呵護”。天宮一號有個環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統,主要負責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艙內的大氣環境控制,包括溫度、濕度、艙壓、氧氣等,制造一個類似地面的人類生存環境,甚至還負責把人體產生的有害細菌排出去。
當航天員回到神舟飛船,啟動撤離命令后,飛船和天宮一號的對接機構分開,就可返回地球。據了解,最快在明年上半年,將會有3名航天員真正造訪這個全新的太空之家。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10.1)
1.認真研讀全文,說說太空之家具有哪些特點?
2.文章第一段畫線句子具有哪些作用?
3.文中“太空之家”為什么讓宇航員能有“家”的感覺?
4.讀罷全文,請說說你對天宮一號的整體印象?可以從內部構造、內部環境、科技影響等談。
千百年來偉大的中華民族從未放棄過飛天夢,今朝建天宮即將變成真,我們將大踏步進入月宮,那中華民族的飛天夢還有多少呢?
天宮一號:豈止一十飛天夢
本報評論員
全球矚目的天宮一號即將奔向太空,正如一些外國媒體所評價的那樣:中國人朝實現全面載人航天飛行能力邁出意義非凡的一步。
與美蘇曾經發射的空間站相比,將作為小型空間實驗室的中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個“小個子”。然而,這個“小個頭”含義豐富,意義深遠,難怪引起全球關注和熱議。
整裝待發的“天宮一號”肩負著為中國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的重任。美國著名太空政策專家、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約翰·洛格斯登說:“這是中國朝著計劃10年后建造更大規模空間站邁出的第一步。”
對于中國人而言,“天宮一號”更加意義非凡,它使中國人的飛天夢想繼續延伸、拓展。英國《每日電訊報》刊文指出,它代表了中國愈加宏偉的民族抱負與科技理想。
“天宮一號”無疑將創造中國的許多第一次,意義深遠,人們對“天宮一號”的發射翹首以盼就不難理解了。
航天大國普遍的共識就是,空間站是載人航天發展的必經之路。載人航天以及建設空間站與不載人航天差別巨大。為了保證人的安全,所有因素都要全面考慮,技術上要求更高。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建設空間站是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技術體現。
需要清醒認識的是,與美俄等國家相比,中國的空間站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天宮一號”發射,只是中國努力縮小差距的開始。英國路透社就此報道說,從技術角度講,作為技術測試平臺的“天宮一號”,即使取得成功,它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也只是模仿了40年前美蘇所做過的事情和技術。
“天宮一號”已成為另一個象征,表明中國通過幾十年經濟繁榮的財富積累,國力提升,能集中力量發展航天事業,在一度只有少數國家掌握的技術領域開始縮小差距。
“我們來自何方,去向何處?”空間站建設不僅是民族自豪的體現,它擔負的是全人類探索未知太空的使命。許多在地球上無法做到的事情,需要在空間站才能做到。除了作為目標飛行器來訓練太空對接,“天宮一號”還要作為太空實驗室以開展科研活動。“天宮一號”及其后續項目也需要尋找好的科學項目,從而為人類認識世界、獲得新的發現做貢獻。
無垠的太空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探索太空是人類的共同追求。在人類探索太空的事業中,中國理當有自己的貢獻。中國航天技術進一步發展,獲益的是全球。
(《新華評論》2011.9.29)
1.認真研讀全文,請你從概括文章的內容總結出證實外國媒體所評價的“中國人朝實現全面載人航天飛行能力邁出意義非凡的一步”相關內容?
2.聯系上下文,說說文中畫線句子的作用?
3.從天宮一號發射看,你可以看出我國在航天技術上還存在著哪些不足?
4.認真閱讀全文,結合當今的國際形勢,談談你對文末段落的理解。
山東省無棣縣埕口鎮中學
(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