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什么時候都來得及,但從自然過程來說,15到20歲男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立志最好,這個時候什么東西都能吸收,很容易建立決定未來的價值觀。
立志就是導航,就像GPS,你有GPS導航不會迷路,立志這個問題如果你沒有立好,后面缺一個GPS,你在荒漠中走路怎么有方向?當然,15到20歲你人生有了這個東西,你一輩子不迷失,但并不一定能順利到達,這是兩個概念。
所以20歲之后要選擇朋友,選擇在現實中折騰。立志之后保證你一生不迷失,但是你跟現實沖撞的時候,你要有勇氣面對這個問題。
從立志的角度說,30歲、40歲都有機會,機會比較多的是15到20歲青春期這段,以后還會有很多社會碰撞,像布朗運動的分子,這兒撞一下那兒撞一下,不管撞到哪,你心里的方向不能丟。
三聯書店曾經出版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說讓我幫忙編個《九十年代》。上世紀90年代有知識分子、讀書人下海、做生意,我訪問他們為什么做生意能成功,最后發現這批人內心的志向沒有改變,他們格局很大。志向大的人格局大,格局大的胸懷遠大,包容、寬容、有毅力,然后能夠學習,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實中不可能沒有曲折,但是不管多大曲折,你的志向不能丟,你手里的GPS不能扔,扔之后你就會恐懼而死亡。
我有一次和王石從西安開車到新疆,在戈壁灘上突然迷失了方向,那個時候手機也沒信號,當時也沒帶GPS,我們真就不知道該往哪兒走了。這個時候不能開空調,空調開了費油,熱,不能開窗戶,開窗戶外面干熱的戈壁會把里面的水分抽掉,抽掉我們就干了。又熱又不能開窗,還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就這點油,真走錯了就完了。這個時候越來越恐懼,發現沒有方向是最恐懼的,如果這個時候有方向我會拼命走出去。
前面那個車自己走了,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司機,他憑經驗找車轍,找到條最深最新的車的印子,然后他把車橫在那,等著看有沒有車。還好等了一個多小時有一輛車經過,但是那個人去的方向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最后我們寫了個紙條,告訴他走到能打電話的地方幫我們打這個電話,告訴那些人我們的方位來救我們。如果這個人用這個紙條擦屁股了,我們就完了,好在這個人出去就打了這個電話,那些人開車來把我們帶了出去。
人生也是這樣,最恐怖的是沒有方向。我們生活中經常忘掉了立志,沒有志向的男人等于沒有GPS,就猶如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話你隨時會死亡。當你有了方向,不管走多遠,你都有活下去的希望。
立志很重要,至于這個志是什么內容,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但最好不要立太大的志向。
我覺得你立個中等的志,立一個接近于具體的一個志向,你把你行業、企業、人生某個手藝活練好就挺好。比如你要成為最好的電腦工程師是立志,你想打臺球像丁俊暉那樣也是立志。
我碰到的一個日本家族,三代人立志做一件事,什么事?比誰的眼兒小。他們家是做篩子的,做大眼很容易,做小就難了,所以我們所有復印機輥上面那個網全是他們家做的,這個是志,三代人立志做眼最小的篩子。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志向,是這個社會健康文明的標志;每個人都管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管得特別好,社會就有希望。因此無論你是想做工程師、書法家、導演還是編劇,都很好,堅定不移地干下去,中國就多了很多成功的專業人士,中國經濟文化就發展了,實力就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