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能發起一個運動,我希望能發起“停止接送小孩+停止幫小孩寫功課”運動。父母們,把時間拿來看電影、吃大餐、做這個做那個,對你我、對小孩還有對中國的未來都會更好。
車子緩緩行駛,突然前方的車陣打了個結,堵了起來。
一堵10分鐘,我忍不住下車借問,電話亭旁的阿伯咧開了嘴笑著說:小學放學。原來是小學生的家長,開著車子來,騎著摩托車來,推著單車來,走著路來,都來接小孩。
為什么要接送小孩?
為什么要來接小孩?30年前,我散著步與同學打鬧30分鐘上下學;50年前,我的父親跋涉50分鐘的山路往返學校。現在的學生,為什么個個要接送?
“你不知道,綁架很危險的。”
“知道知道。可是你不總是哭窮嗎?誰會綁你的小孩?”
“你不知道,常常綁錯人。”
“知道知道。電影《熱帶魚》演過。可是我認識的人,好像沒有人被綁過。”
“你不知道,我爹的弟弟的小孩的阿姨的侄子的堂妹伊娘的婆婆的曾孫就被綁了。”
“知道知道。原來是你堂哥的小孩。失敬失敬,我認識的人實在沒有那么多。”
或許你注意到了,中國接送小孩上下學的比例也算世界奇跡。父母不論工作與否,總要撥冗護送小孩上下學,有時還是老當益壯的祖父母披掛上陣。當然,長輩的努力還不止于此,我想可能有三分之一的作業本,上面學生的名字,應該老老實實填上爸媽的名字。
為何如此呵護?同儕壓力?激烈競爭?因為所生的小孩少,所以格外疼惜?因為小孩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帶,所以難免寵溺?
或許都對,坦白說,這些原因都很有道理,但是我對結果更有興趣。在沒有嚴謹科學根據的佐證下,我還是勇敢地推理,這樣的呵護,為社會帶來寧靜卻巨大的轉變。
猶記得15年前旅居日本工作時,“教育媽媽”正盛行,教育媽媽戴著眼鏡,手持教鞭,要小孩注重學校考試,但是照料好生活起居。后來,日本大量出現“草食男”與“繭居族”,這是誰教出來的?
中國小孩是被呵護最深的小孩,很難了解什么是經濟蕭條或貧窮。10年前他們畢業后,被命名為“草莓族”。即使是最近剛畢業的大學生,也隱約有同樣的特質:抗壓性不足、女性的社交能力較男性強。容我大膽假設,這除了因為普遍寵溺小孩,也因為在華人社會,男孩比女孩更受寵。
不可諱言的是:這些被捧在手心的小孩,適應力稍弱,自我感覺良好。無論選擇職業或伴侶,都有適應落差,總是希望高賣自己,低買別人。
曾經聽過一段家長與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對話,讓我忍不住想象10年后他們投入職場的化學變化:
“吃點蝦吧?”
“蝦?這個有殼不是蝦!”
“那先吃點水果吧!”
“我不要吃水果,我要喝果汁。”
“為什么?”
“水果沒有處理過,是猴子吃的,人類要喝果汁。”
羽翼下成長的小孩,還是可能才華洋溢,多元發展。但因為教育的寵溺,對組織規范漫不經心,比較不適合傳統企業或政府的工作。如果整個時代都這樣,企業和社會的發展難免讓人憂心忡忡。
于是年輕人踏入社會時普遍適應困難,經濟文化發展也飽受扭曲。例如三四十歲之間,有強烈消費能力的人,可能有將近百萬人滯留海外。這個年齡層還在國內的,如果有小孩,一半以上的薪水花在小孩身上,全部的時間在小孩身上,動彈不得。他們無暇欣賞電影或表演藝術。
于是在娛樂活動中,坐三望四的觀眾比例明顯偏低。在餐廳,如果有這個年齡層的,多半是單身或已婚尚未有子女。有小孩的,冬眠去也。
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結果是:等到這些小孩長大了,卻缺乏組織適應能力,無法真正融入企業或政府的管理工作;想自己創業,又因為被寵慣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缺乏銷售的能力與心態,也做不好生意。最后只能大量投入有創意的SOHO工作,賦閑在家,或是搞文藝創作。于是生活產業在社會有了大量的供給,卻因為消費者還在寵溺下一代,無暇聆賞,需求付之闕如,惡性循環沒完沒了。
這真是可笑,不是嗎?
如果可能發起一個運動,我希望能發起“停止接送小孩+停止幫小孩寫功課”運動。父母們,把時間拿來看電影、吃大餐、做這個做那個,對你我、對小孩還有對中國的未來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