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醫生是一個溫柔、細心、有耐性,而且用藥挺準確的好醫生。唯一問題是她太重視病人,重視的程度簡直有如對待情人一樣,容不下我們對她不夠忠心。前些年我腦里面長了一個瘤,她說我應該立即進行手術,但是我總認為腦手術并不是割雞眼,還是多聽幾個腦科專家的意見才下決定比較穩妥。
她的五官立即擠成一堆,說道:“你要聽那么多意見干嗎?難道每個醫生說的會不一樣?”結果,她是錯的。幾個醫生的意見,并不完全相同。
又有一次我跟她提到我和伴侶去找中醫調理身體,她瞪大雙眼,嘴唇震顫:“你們盡管去找中醫!他要是行的話,你們就不用找我啦!”現在,我都不敢再在她面前提起其他醫生。
最近網上版的《內科醫藥檔案》刊登了杜克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聯合研究:
研究人員訪問了美國940名醫生(主要是內科醫生或家庭醫生),要求他們想象病人或者自己患上了禽流感和結腸癌,然后問他們有什么醫療建議。研究人員發現,當醫生的角色依然是醫生時,他們大多會向病人提議死亡風險較低,但副作用較多的治療方案。但如果患病的是他們自己,他們就情愿選擇死亡風險較高,但相對副作用較少的治療方案。
負責該項研究的Peter Ubel認為,情感是決定醫生建議或選擇哪種治療方法之最大因素。當他們站在醫生立場上,總希望病人得到最佳、最快的治療,副作用的壞處,怎也比不上失去生命那么糟。但是當患病的是自己,他們不再置之度外,情感便會擴大,于是會詳細考慮副作用如何影響自己往后的生活,值不值得使用某種治療。他們的價值觀,就會跟病人的價值觀更加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