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保健品產商在推銷魚油產品時,常提及居住在嚴寒北極的愛斯基摩人,說他們的主食為深海魚、海豹、海象及鯨魚,攝入的DHA和EPA成分高,所以族人中很少有患心腦血管病的。但很可惜,愛斯基摩人大多都長得很矮,而且他們中患骨質疏松癥的比例為全世界最高的。
為什么?“愛斯基摩”一詞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來的,即“吃生肉的人”,他們的飲食中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質,而且他們的鈣質攝取量是全世界最高的—超過2000毫克一天,取自魚骨頭。照理他們的骨骼應硬朗無比,但事實是駝背腰彎的年輕人在他們那里隨處可見。原來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及過多的含磷食物是鈣吸收的大敵。
適量的蛋白質是合成“鈣結合蛋白質”的來源,可協助鈣的吸收,但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體內代謝時會產生酸性物質,反而會從腎臟把鈣質帶走,貯在尿液后大量地排出。故鈣在當地雖然來之極易,但浪費棄泄更快,最終仍見缺乏。
另一個缺鈣的原因是食物中鈣與磷的比例,1:0.8為正平衡。如食物中磷的比例過高,骨骼密度的損失就越多,骨質疏松的隱患就越大。北極海產中含磷量極為豐富,結果使得鈣的成分變成“負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