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給我拿一杯葡萄酒來,好讓我的腦袋得到滋潤,說出一些聰明的話來。”
—古希臘詩人Aristophanes
有些同胞喜歡拿紅酒混合七喜、雪碧來飲,看在眼里,簡直覺得是煮鶴焚琴之舉,甚至認為飲紅酒加冰,已經是不可饒恕的“鄉巴佬”行徑。
但其實,西班牙人的“國飲”,著名雞尾酒Sangria(西班牙文Sangre是血的意思),就是把紅酒混合新鮮生果粒(當然不是罐頭雜果)、果汁、汽水的雜飲。只要你到任何一間西班牙餐廳,都一定可以喝到,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東西。一些英國人甚至認為,西班牙的最大魅力,可以用三(或者四)個S來形容,那是:“Sun,Sea,and Sangria(or Sex)。”
至于紅酒加水來喝,則更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在古希臘年代早已流行。
在古希臘人(尤其是最有文化的雅典人)眼中,無論是多么高級的葡萄酒,不摻水喝就是野蠻、粗鄙的行為,除非你把自己當做酒神狄俄尼索斯 。摻水比例通常由2∶1到4∶1不等,因為除非烈性被水稀釋,否則葡萄酒會令凡夫俗子的性情變得暴戾。
柏拉圖便曾批評過一些希臘周邊民族,說他們喝未摻水的葡萄酒,是沒有修養的喝酒方式。
其實,葡萄酒與古希臘文明的淵源,還不止于此。
古希臘是西方思想的搖籃,在這里孕育出西方哲學、科學、政治、法律等各種學問的基礎。究竟古希臘人治學方式有何特別之處,可以孕育出如此多的睿智?答案就是一種所謂“辯證”的求知方式—透過對立雙方的辯論,來反復驗證真理,以一套相反理論的反詰,來考驗一套理論的真偽。這方面的最優秀者,當然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不說大家可能不知,這種唇槍舌劍的思辨,原來是在裝著葡萄酒的酒杯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柏拉圖所著的《會飲篇》中,記錄了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最愛在酒會中,和與會者一起探討知識和哲學問題。柏拉圖稱其老師借助葡萄酒的力量來追求真理,而過程中卻能夠保持頭腦清醒,不為酒精所俘虜。
事實上,古希臘人對智慧及文明的熱忱,表現在他們熱衷參與議事和辯論當中,“飲樂會”是這類活動進行的主要場所;而葡萄酒則是聚會中的主要飲品,它可以讓人松弛下來,忘卻塵囂,撤下藩籬,暢所欲言,為討論注入活力。
希臘哲學家埃拉托色尼便曾說過:“酒能揭露隱藏的真相。”
在觥籌交錯間,他們進行充滿智慧的交鋒,以及雋論的辯論。透過唇槍舌劍,試圖把對手的腦袋、詩情、才華比下去。透過邊說邊飲葡萄酒,他們彰顯自己的身份、高尚、優雅和級數。希臘人甚至為酒會定下正式的規矩和禮儀,例如酒具、家私、衣著、裝束等。
在希臘人眼中,啤酒只是供低俗之野蠻人飲的。
正如當時一位最偉大的作家修西得底斯所言:“直到學會種植橄欖和葡萄以后,地中海人才從野蠻人中脫穎而出。”
作為歐洲文明的源頭,古希臘這種傳統甚至保留到現在。今天歐洲一些文化和學術圈,仍然流行所謂“Wine and Cheese Party”,作為相互激發智慧火花的場所。
換了我們,手握紅酒和芝士,倒不如手握雞排和可樂,更加“實惠”和“飽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