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9·11”十周年快到,果然是人生如夢,歷史也如夢。
時光倒流到2001年8月,我站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街頭,面對前面一大片頹垣敗瓦,還可以見到一座樓宇的殘骸,外露的猙獰的鋼筋,就像史前巨獸垂死時張牙舞爪的掙扎,簡直觸目驚心。這就是美國大使館所在地,兩年前給恐怖襲擊,炸成廢墟,那時世人還未知拉登是誰。
1998年8月7日,早上10時,內羅畢鬧市,街上行人熙來攘往。一輛滿載炸藥的貨車駛到美國大使館閘口,車上跳下一名槍手,他持一個震撼彈攻擊守衛,守衛連忙躲進警崗求救。
原定計劃,槍手跳下車時立刻射殺守衛,可是慌亂間沒有拿槍,只拿了個震撼彈,結果兩敗俱傷,兩人都被震得頭昏眼花。他手忙腳亂地打開閘門,而大樓與閘口尚有一段距離,貨車原定是高速撞向大樓,引發大爆炸,豈料人和車都欠“專業”,貨車機件故障,在閘口動彈不得。司機急得滿頭大汗,唯有當場引爆,一時間石破天驚,繁忙街道頓成地獄,路人無辜,死傷無數。大使館未致全毀,但也死了十多名美國官員。
后來,拉登公開承認,突襲的“構想”與“執行”出現偏差。現在細思,他言語暗藏玄機:“下次一定會很專業的。”
美國大使館的廢墟竟擱置多年,沒有清理,特意向世人展示恐怖襲擊多可怕。那年,我從肯尼亞回香港,還未夠一個月,一個晚上電視出現突發新聞:紐約上空,飛機正撞向世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