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梅山峒蠻傳》載:“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西則辰,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也就是說古梅山的大致范圍在今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沅水、湘水之間呈西南——東北走向的資水流域——雪峰山區,總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而梅山腹地則指今以新化、安化、冷水江等縣市一帶為中心,輻射至今婁底市全區,以及新邵縣、隆回縣等縣各一部分的“千里之地”。境內多深山老林,溪環峒列,遍布廣谷深淵,危崖陡壁。峒民依賴于“結繩木以為橋,傍山架木以為棧,鳥道十步有九折……”(道光《寶慶府志》)。除有一條資江可與外界溝通外,梅山幾為四塞之地。
北宋熙寧五年(1072),宋王朝收服梅山,在上梅山置新化縣,取“新歸王化”之意,在下梅山置安化縣,取“人安德化”之意。今天的新化,是擁有139萬人口,總面積3567平方公里的湖湘大縣,巍巍大熊山屏障西北,蜿蜒資江水流貫全境,山雄水秀,人杰地靈。這沐浴春風的一方熱土,曾孕育出古樸清純的梅山文化與梅山武術,也孕育出一代代馳騁天下叱咤風云的優秀兒女:被梁啟超譽為“湘學復興大師”的歐陽紹洛,有“湘中三杰”之稱的地理學家鄒漢勛,同盟會元老譚人鳳,以《警世鐘》、《猛回頭》震驚天下的革命先驅陳天華,黃埔軍校代校長方鼎英,最早翻譯《共產黨宣言》的老一輩革命家成仿吾,開國上將陳正湘,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
新化是蚩尤故里,苗瑤祖庭,遠古蚩尤部族世居于此,與炎黃二帝同為中華人文三始祖,被尊為遠古戰神的蚩尤就出生于新化的大熊山。曾在中華文明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巫”文化亦源于此,掌握巫術的巫者,曾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與世俗影響,有“巫通天人,王為巫首”之說。作為九黎部落“巫首”的蚩尤,是當時政治、軍事、宗教三位一體的部族首領。而古老神奇的梅山武術就在蚩尤等遠古先人們與大自然的斗爭中開始萌芽。他們在狩獵的過程中,“手格猛獸”,產生了最原始的、也是最為實用的格斗技能,并在頻繁的戰爭中得以精煉與升華,從而逐步發展為今天的梅山武術。也造就了新化人強悍尚武的民性民風,為新化帶來了“武術之鄉”的殊榮。
作為“武術之鄉”的新化縣,千百年來武風濃郁,俠氣縱橫,有“不會梅山功,枉為新化人”之說。新化建縣前的梅山峒蠻,有著“出操戈戟,枕居鎧弩,刀耕火種,摘山射獵”的生活習俗,使人有“峒里山川多斗絕,腰間刀劍習如神”的感嘆。北宋開梅建縣后,在朝庭危難之時,尚武的新化人就有“荷戈裹糧擁知縣楊勛北上,晝夜疾馳赴汴”的勤王之舉。南宋滅亡之際,新化人聚集在黑虎公張虎的旗下,組成抗元義軍,并在南宋滅亡后依然堅持戰斗。清朝末年,新化人陳天華用自己的生命書寫《警世鐘》、《猛回頭》,以期喚醒世人,武俠游世命率梅山武術精英隨同鄉譚人鳳參加武昌起義。民國時期,縣內多次舉行擂臺比武,并在縣城西正街成立國術研究所(改稱國術館),由縣長王秉丞兼任館長。新中國成立后,新化人千百年來養成的尚武之風,即使“文革”中也未曾稍斷,1978年8月,江蘇江西兩省體育代表團專程到鵝塘參觀,公社組織一千人的拳術、五百人的棍術,三百人的刀術,一百人的對練,壯觀的集體武術表演場面讓代表團的成員贊嘆不已。1982年10月,梅山武術傳人晏西征在城關鎮創辦“興武拳社”,開解放后私人辦武館的先河,并逐步擴大為“東方文武學院”,成為全國十大武術名校,為“武術之鄉”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處于梅山腹地的新化,還是梅山文化的發源地,燦爛多彩的梅山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獨具特色的湘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化民間的宗教信仰、梅山武術、梅山山歌、梅山儺戲、儺獅、梅山飲食、梅山服飾都各具特色。據湖南考古發現,約在九千年前,圍繞洞庭湖之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們,已經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形成了農耕文化的雛型。春秋戰國時期,湖南歸入楚國,中原文化融合當地文化,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進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發展得更加輝煌燦爛。在漫長歲月中,聚居在這里的“梅山峒”人,憑借雪峰山和資水的險阻地勢,自為生理,“舊不與中國通”。直到北宋開發梅山置縣之后,漢文化不斷注入,瑤、苗、漢民族逐漸融合,梅山文化滲透外來的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不斷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為燦爛的中華文化增添了光彩。
新化民風淳樸。縣民素以誠信為處世之本。因其誠,故不為人所戒懼而樂與之交;亦不因貧窮而棄義,不為過失輕易責人,世稱新化人“好客”、“朋友多”。每逢客人來訪,主必迎于門外。人室后,要泡茶敬煙,誼重者還要留捷留宿。客出主送,道以“招待不周”、“好走”、“再見”等詞。每逢喜慶,必設宴以迎親朋。入席時,講究席位,要請長輩或貴客坐“上席”,席間頻頻敬酒敬菜。新化人平時交往亦誠而有禮,路遇親朋,必點頭或握手,相互招呼問候。走路要讓長輩走前,平時不直呼長輩姓名。親朋家遇病痛之事,必登門慰問。逢婚嫁、壽辰必登門祝賀;遭喪事,必親臨吊唁。新化人在外亦寬和大度,互助友愛,樂善好施。在經濟活動中,重名譽,講信用,童叟無欺。梅山人性之美,無處不存。
新化是個旅游資源豐富的大縣,擁有諸多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觀:“三湘明珠”大熊山森林公園中有馳名全國的中華銀杏王;中國最高的馬尾松;直徑1.5米左右、高不到2米的千年株儒樹群;還有2000公頃原始次生闊葉林,廣泛分布著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物種資源,享有“南方動植物博物園”之美譽。境內溪流風光秀麗如畫,飛瀑多姿多彩,山、水、林、巖相得益彰,森林小氣候得天獨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隆皇帝私訪江南時在大熊山留下了“十里屏開獨標清勝,熊峰鼎峙半吐精華”的名言等。
位于新化油溪鄉的“世界溶洞極品”梅山龍宮,與大熊山的九龍峰、九龍池一脈相通,洞內景觀豐富多彩,既有大量發育、廣泛分布的流石景觀,又有美不勝收的石筍、石鐘乳等景觀,還有千變萬化的斷面形態和蝕余小形態景觀。
位于新化水車鎮的“梯田王國”紫鵲界,遍布于海拔500米至1000余米的幾十個山頭,層層疊疊,連綿起伏,輾轉盤旋。它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形態之美,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極為罕見。
地處新化吉慶鎮的油溪河漂流,漂程12km,其中有8km峽谷,36個潭,48面灘,39回灣,水流量達8m3/秒。其漂程、水量、落差及其兩岸危崖高聳、峭壁對峙的風光等完全具備了優良的漂流條件,被譽為“江南峽谷第一漂”。
還有地處城東梅苑開發區的獅子山公園,依水傍水,園內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歷史傳說,神奇動人,被譽為梅城“綠島”;鼓臺山森林公園,主峰海拔1512米,山頂為高原丘崗地,形似鼓,故名鼓臺山,公園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奇峰異石林立,并有擂鼓堂、香爐巖、神仙洞等景點及其神奇傳說;瑯塘境內的蘇溪湖,水域有大小島嶼50多個,座落有致,風光宜人,素有“小千島湖”之稱;游家鎮境內的十指山,風光獨特,酷似兩拳緊握,十指蓄力,山上的水、石、坡、林,清新別致,令人神往;榮華鄉境內的白龍飛瀑,全長250米,因勢陡水急,飛流直下,狀若白龍,蔚為壯觀。如此等等,山水奇觀,比比皆是,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