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修文,古之治致之道也。遠之,則用于一國,邇之則用于一身,未有截然相判者也。孔子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此文武之道,猶太極之有兩儀。兩儀交變,而生生不窮。然究極其蘊,一而已矣。一者,在天為理,在人為德。理發而生萬物,循之則昌也;德成而舉百行,勉之則至也。一而萬,萬而一,精粗巨細,無相或遺也。
克明其德,乃文乃武,此晏子西征先生所志之道也。西征先生者何?湘中之俊杰也。先生為新化人氏,此地自古為文武兼善之區。先生幼承鄉風之熏染,身研于武學,秉慈母之懿范,心會于詩教。文武兼治,便卓然成就其大而不可窺測矣。
先生尚武之志久矣。幼隨本地拳師游本恒習梅山武術,后游歷四方,遍訪名師,得武漢丁鴻奎、四川趙子虬八卦掌之真傳,內外兼修,廣采博取,陶鑄百家,養生與技擊合為一體,武術與氣功相融于一身。日積月累,功力湛深,已至欣悅自厚之境地。古之賢豪無不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先生遂創辦武院,廣招雋敏,以光武學,并舉二語以為之的。語云:“學武先學德,練功必練忍。”語雖平實,然其意閩深,若非真有實學者不可悟此二語。先學德者,知所歸宗,猶太極之一也;必練忍者,遍歷諸劫,猶卦變之萬也。無先則無后,無必則無果,此先生實學之所至也。先生武學之成,而外在諸多榮譽加之于身,又何累于先生哉?此先生所字之一端也。
然先生之學文,又何其深也。先生五歲失恃,賴慈母將養成人。乃母出身書香門第,知書達禮,雅好詩吟。先生承慈親之教誨,拈毫聯句,抒寫性靈。挹前哲之清馥,吐一己之豪情。諸體皆善,尤以七律見長,骨格玉潤,音節罄鳴,法度精嚴,辭采清真。然其間氣脈緊勁連綿,不脫不黏,隱隱有雷霆萬鈞之勢。文以氣為主,詩又何其不然哉?由是可知其文武相資之善也。而文何有于武哉?其必曰:文以道成,武以藝行。文無其道則不貴,武無其藝則不行。文因武而益廣,武因文而益精。此西征先生所以獨得其厚、獨臻其神者也。今西征先生文治武功,交相滋養,而化為無窮之蘊。其中之大用曷可極耶?日星吐耀是生光輝,藝業渾成是明峻德。此先生達先賢之明法,尊德性而道問學也。尊德以歸其宗,道學以成其博,此豈非先生所標之“先德”而“必忍”者乎?吾當為西征先生之大成而樂也,且期其保合元和而廣達四裔也。
釋文:
淑世無多士,空教老眼忙。
相逢便金石,何必試冰霜。
大道憑誰繼?真詩許爾狂。
風云知驥足,萬里看騰驤。
乙酉春書贈晏子西征詩人燕叟文懷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