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能健身防身,陶冶情操,修身養德,實乃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中華傳統美德之載體。傳統武術更是如此,特別是原汁原味原始的傳統武術,其套路、技法、功法,都是中華武術的至寶。可惜的是現在有些稀有拳種和一些原始的傳統套路后繼無人,瀕臨絕跡或已經絕跡,這對中國武術乃至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據我個人認為有兩大類:一是其本身的,包括拳種本身和傳人本身的原因,比如過去民間武術派別之爭及受語言地域的影響。民間武師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女的保守陋習等。另一類是外部的原因。主要的是一個導向問題。就拿“全國武術之鄉”比賽中傳統武術和傳統器械的比賽來說,本來中國武協定期舉行“全國武術之鄉”的比賽,并設立傳統武術、傳統器械項目的比賽是一個很好的舉措,填補了其他武術比賽只設南拳、長拳、刀槍劍棍、太極拳比賽的不足,給老武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從前輩那里一代一代繼承下來的原汁原味的傳統武術的機會。對于鼓勵繼承傳統武術,使原始稀有拳種得以繼續一代一代傳下去,不致于在我們這一代斷根,這有著非常重大的積極意義。但是我帶隊代表我們新化縣參加過幾次全國武術之鄉的比賽,并且我親自上場以八卦掌參加了第三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大賽,以梅山板凳拳參加了第四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大賽,我看到傳統武術比賽項目的部分裁判員或是由于沒有認識到繼承傳統武術的重要意義,或其本身就對各門派的傳統套路不甚了解,在評分的時候還是只注重力量、速度和高難動作,對一些原汁原味的傳統套路評分很低,而對一些加了體操動作和舞蹈動作的創新套路評分很高,這樣使一些本來應該在南拳、長拳、刀槍劍棍的比賽中去拼搏,但又拿不到名次的二三流青少年運動員都聚到傳統武術的比賽中大顯身手來了。要知道,即使末流的青少年運動員也比上了年紀的老武術家們在速度和體力方面占優勢啊,于是,一些門派的代表人物親自以他們自己門派原汁原味沒有附加其他動作的當家套路拿來參賽,也評不上高分,拿不到名次。這樣,勢必使一些老武術家以后再不想親自來參加比賽,而只派一些徒子徒孫將加了體操動作和舞蹈動作的改編套路拿來參賽了,如果這樣下去,將來就是在傳統武術這個比賽項目中也看不到原汁原味、原始的傳統套路了。得不到比賽的激勵,我們的下一代誰還想去學去練呢?這樣,勢必造成各門派原始套路的絕跡,稀有拳種的失傳。
如果說,大熊貓是生物的活化石的話,稀有拳種,原始套路就是我們武術文化的活化石,如果我們把這個活化石毀了,我們怎么向我們的后人交待呢?誠然,武術應該發展,而發展就包括在套路方面有所創新。各門派獨特的拳種套路,就是我們的先人不斷的創新形成的,這種創新在過去的武術史中,有如長江后浪推前浪,不斷發展,各具特色,才大大充實豐富了中國武術的內容。
近代以來,隨著武術在戰爭中作用的降低,武術作為一種體育活動,鍛練身體、提供觀賞的作用在上升,在套路中改變原來那種每個動作都非攻即防的傳統技術,而加進一些與攻防無關的高難動作,體操動作、舞蹈動作、戲劇動作,也是無可厚非的,這是武術的發展。但是,我們既要重視發展,也要重視繼承,只有繼承好了,才能很好的發展。創新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可以永遠的發揮我們后人的智慧,我相信我們的后人會比我們更聰明,創新套路會越編越好,但我們創新賴以從中吸取乳汁和營養的稀有拳種、原始套路如不及時搶救、采取保護措施的話,失掉一點就少一點,失去了就永不復還了啊。如果我們以后的創新沒有我們的傳統套路、技法、功法作基礎,我們的武術運動就會異化成另類體育運動。現在,不是就有人說我們的散打是拳擊加腿嗎?浪子燕青的“鵓鴣旋”哪里去了?武松醉打蔣門神的“鴛鴦腿”哪里去了?
我們呼喚霍元甲,我們呼喚拳打南山虎豹,腳踢北海蛟龍的中國武士的威風,我們珍愛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體育運動能夠替代的我們的中國武術。我們中國武士尊師重道、俠義謙和的傳統美德在我們傳統武術套路開頭和結尾的抱拳禮中依稀可見;我們精忠報國、威武不屈、除暴安良、叱咤風云的民族精神在我們古樸勇猛的傳統套路中依稀可見;在樁穩勢固、勇猛剛烈、以氣催力、吶喊助威的原汁原味的原始套路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我們的祖先戰天斗地、不屈服于洪水猛獸的影子,讓我們回憶起了我們的先人打敗外國大力士洗雪東亞病夫恥辱的往事。這些往事的回憶將更加堅定我們努力爭取武術進奧運的決心,更加使我們想到保護稀有拳種、原始套路的必要性。
國家體育總局黨組書記李志堅同志就如何解決有些傳統武術拳種面臨失傳的問題出了個好主意,就是用“冷凍”的辦法先保存起來,投點資,做成光盤,等待時機成熟時,再研究繼承問題。這是個非常好的辦法,中國武協定期舉辦“全國武術之鄉”武術大賽,特設傳統套路傳統器械比賽,這次又將舉辦全國傳統武術功力比賽,都是一些很好的舉措,我個人再從兩個方面提點具體的看法:
一是在“全國武術之鄉”比賽、武術館校比賽或傳統武術比賽中對傳統拳術、傳統器械比賽主要解決一個“比什么”的問題,“怎么比”的問題,讓那些原汁原味的原始套路不但有一個展示的機會而且有一個合理的評分標準,這樣才能達到用比賽來促進對傳統武術的繼承,對稀有拳種保護的目的。
二是及早動員一些老武術家將各自門派中一些好的傳統套路貢獻出來做出光盤,將一些好的功法貢獻出來,融進現代散打項目的訓練中。在這方面,我曾做過實驗,在我自己所辦的東方武院的散打訓練中,增加了傳統梅山拳的“鐵布衫功”、“鐵桶子功”功法訓練,讓學生們的抗擊抗打能力都通過功法練習而有大幅度提高。在傳統的武術拳種流派中,各門各派都有一些好的功法,完全能利用起來提高散打運動員的功力水平。
我在國內教過一些“洋弟子”,也去過一些國家交流武術,不管是慕名前來國內學武,還是在國外學習中國武術的國外武術愛好者,他們對中國武術的向往,往往是源于中國的傳統武術與古老的東方哲學,正如日本和韓國以前學習我們的圍棋、武術而加以精研和發展一樣。作為中國傳統武術的繼承者,我們應該將自己從前輩那里學來的東西,好好地繼承與發展,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斷根。更不能在若干年后,讓我們的后人再去洋人那里學習真正的傳統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