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起源于中國】
考試制度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一版“考試”條說:“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公元前1115年的記載,周朝已對進入仕途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最初“考”字更側重于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于測試優劣的含義。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后,其內涵逐漸演變為特指考查知識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纏足起源于南唐后主】
中國的纏足始于南唐,纏足的始作俑者是南唐后主李煜。據說李后主有一個愛妃能歌善舞,十分嫵媚,李后主曾為她筑了一座六尺高的大蓮花臺,飾以寶物細帶。而此姬則以帛繞足,使之纖小屈突,足尖成新月形,在蓮花臺上翩然起舞,以博后主歡心。到了南宋,纏足的風氣開始興盛,一些封建士大夫對三寸金蓮的審美情趣已經形成。元代時,只有富人家的女子才纏足。明代則有禁令,窮人家的女子不許纏足。清代纏足風氣最盛,男子娶妻,非小腳不可。
【穿小鞋的由來】
封建社會,我國漢族婦女一直沿襲著纏足陋習,腳纏得越小就被認為越美,并美其名曰“三寸金蓮”。過去婚姻大事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根本互不相見,只能依照腳的大小,來衡量女人的美丑。因此,在媒婆說媒時,必然請男方看女方鞋的大小。一旦男方同意了親事,就留下此鞋樣兒,按此鞋樣尺寸做一雙繡鞋,連同訂婚禮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親那天,新娘必須穿上這雙繡鞋。女方如果當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著不舒服,甚至穿不上,從而出丑。后來,人們把這一風俗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用來專指那些在背后使壞點子整人,或利用某種特權尋機置人于困境的行為為“給人穿小鞋”。
【中藥店為何稱“堂”?】
相傳張仲景醫術高明,藥到病除。漢獻帝建安中期,張仲景被調任長沙太守,當時長沙瘟疫流行,凡染病者難逃一死。張仲景非常痛心,因求醫者眾多,他干脆就在府衙大堂上接診病人,并自稱“坐堂郎中”,以表示他藐視功名,為民治病的決心。后來,許多民間醫生為了學習他的高尚品德,就沿用這個名稱,藥店中的醫生也被稱為“坐堂醫”。
【廟宇為何稱“寺”?】
廟宇稱“寺”的歷史始于東漢,到了南北朝,就更加普遍了。據史料記載,佛教是在西漢末到東漢初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的。漢明帝永平年間,有人到西域求佛法,在月氏(今新疆伊犁河一帶)見到天竺(今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便迎入中國,用一匹白馬馱著經書和佛像到達河南洛陽。由于是來自外國的貴賓,照例由大鴻臚寺負責接待。當時,官府所在地都叫做“寺”,如大理寺、太仆寺等,所以他們就住在大鴻臚寺。因為這兩個僧人要在中國傳授佛法和翻譯經書,所以,朝廷次年就專門修建了一處賓館性質的處所安置他們,并以馱經來的白馬命名,稱“白馬寺”。后來,慢慢地又興起了夫子廟、關帝廟、城隍廟、土地廟等,敬奉的都是有功于國的歷史人物以及中國獨有的神祇,與佛教有別,所以均不稱“寺”。這就是寺與廟最明顯的區別。
【我國最早的信箱】
我國有關信箱、信筒的記載,始于唐朝。據《唐語林》記載,白居易在杭州當刺史時,與湖州太守錢徽、呈郡太守李禳都是好友,交往甚密,常以詩文互贈。后來,元稹守會稽,也參加了他們的詩歌酬唱活動,有《三州唱和集》。因為人各一方,他們就把詩稿放在竹筒里,互相寄送。這種竹筒被稱為“郵筒”。自唐代至明末清初,這種竹筒一直起著交換信件媒介的作用,可算是我國早期信箱、信筒的雛形。
【美國佛州發現1.3萬年前的石雕】
美國考古學家近日發現北美洲史前人類也具有藝術天分的證據。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考古學家在佛羅里達州挖掘出一片至少1.3萬年前的骨雕,上面竟然刻有約7.6厘米寬、4.4厘米高的長毛象或乳齒象的圖案。這份發表在考古科學期刊上的報告指出,盡管在歐洲早已發現描繪動物的史前藝術,但該骨雕可能是西半球第一件史前藝術作品。領導這項研究的佛羅里達大學專家芭芭拉·柏迪表示:“當初我們對這塊骨雕的真實性高度懷疑,直到多位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法醫人類學家、材料科學專家和藝術家幾經鑒定后,才確定其為真品。”
【足球裁判穿黑衣的由來】
1978年以前,足球裁判不像現在這樣在場內跑來跑去,而是坐在看臺上進行裁判。但由于足球場場地大,坐在看臺上裁判,不可能發現所有的犯規情況。后來決定裁判員到場內進行判決。但裁判員在場內隨運動員來回跑動而判決,易與運動員混淆。于是,為使裁判員在場內區別于運動員,足球裁判員全部穿上黑色服裝成為特殊的標志。據說,黑色是嚴肅的、莊重的象征,所以,裁判員為突顯其神圣地位,也著黑色服裝,并被尊稱為“黑衣法官”。
【宋代也有“達人秀”】
宋代城市的演藝行業十分發達,演藝市場對節目的需求量非常大。除了勾欄瓦舍的正規演出,其他社會階層特別是社會底層人民,也有機會參加像今天的“達人秀”一樣的選秀,也有希望因演技出眾而躋身演藝界。這些人在未“達”之時,每每被稱為“路岐人”,在十字路口“撂地”賣藝。宋代的“達人”,叫“道人”,當時“道”字的運用意義很寬泛,職業叫“道業”,專門店叫“道店”,“道人”指有才能、有技術之人,所以元代的紡織業女改革家被尊稱為“黃道婆”。這里的“道”,與日語里“茶道”、“花道”等詞匯的用法一致。由此可見,“達人”首先應當是“有道之人”。
【新年鐘聲為何敲一百零八下】
新年元旦零時,千年古剎大明寺敲響一百零八下鐘聲,喜迎新年。有朋友問,為何不多不少,只敲響一百零八下鐘聲?據明代郎瑛所著《七修類稿》解釋:“扣一百零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年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正得此數。”古代以五日為一候,積六候而為一月,所以一年有七十二候。這一年中的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三個數字相加,正好是一百零八。佛家認為,“一百零八”在佛教里有佛的象征,所以不論口念一百零八遍經文,或撥動一百零八顆念珠,或敲一百零八下鐘,這都是對“佛”表示最大的虔誠。
杜鵑薦自《百科知識》